作者全根先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并不斷發展的先進文化,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而誕生,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壯大于改革開放新時期,升華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體現著黨的性質和宗旨,承載著黨的初心使命,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突出的時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引導黨員、干部不斷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世界局勢風云變幻、波譎云詭,傳承紅色基因對于社會主義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已成為全社會的一個共識。而我以為,口述史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應用性極強的歷史學科,必將利用其獨特的資源優勢,為紅色基因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一、紅色基因傳承的基本方式
紅色基因傳承,就是紅色文化傳承。而紅色文化傳承,與歷史上所有的文化傳承一樣,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文化傳承的基本路徑,與文化自身的表現形態是一致的,即物質、精神與制度。紅色文化是文化的一種類型,包含了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層面,并通過這三者的共同作用而賡續傳承。紅色基因主要體現在紅色文化的精神層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斷熔鑄而成的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精神風范、優良傳統的高度凝練和升華。正是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概括說來,紅色基因傳承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教育,二是制度,三是文化,四是實踐,五是代際傳承。其中,運用口述史方法,由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及其后代講述英雄故事,作為紅色基因的一種傳承方式,可以納入代際傳承范疇,是當下青少年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
教育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方式。紅色基因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基因,是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紅色基因傳承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必然有共通之處,必須借助教育這種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而紅色基因之所以能夠百余年來薪火相傳、賡續不斷,也正是得益于教育傳承作用的充分發揮。早在創建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十分重視發揮教育的重大作用。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中明確提出,黨應向工人灌輸階級斗爭精神,“學校的基本方針是提高工人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成立工會的必要。”為此,黨先后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上海大學、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海豐農民學校、長沙農村補習教育社、衙前農村小學校等,對工人、農民進行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播撒革命火種。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不斷地改革教育制度、創新教育形式,通過黨內教育、干部教育、職業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方式,使紅色基因代代傳承,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制度是紅色基因傳承的根本保障。紅色基因作為一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其發展、傳承過程中始終以科學理論為指引,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紅色基因根本力量的重要體現,也是紅色基因傳承發展的根本保障。我們所說的的社會制度,包括社會的政治、軍事、法律、經濟、科學、教育、文化等制度,反映并維護一定的社會形態或社會結構,是社會成員必須遵循的強有力的行為規范。在當下,社會主義制度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保障和基本遵循。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所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為紅色基因傳承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時又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大使命。
中華優秀文化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依托。紅色基因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基因,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吸收了中國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核,發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傳承自然離不開先進文化在社會中的廣泛弘揚。在紅色基因傳承發展百余年光輝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積極引領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立足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需要和時代發展要求,實事求是地制定中國文化發展的方針政策,與時俱進地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創造了一系列足以流芳千古的文化作品,實現了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他還說:“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依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這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保障。
社會實踐是紅色基因傳承的可靠保證。社會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活動的總和。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發展并傳承的先進文化基因。因此,紅色基因的傳承只有融入社會實踐,與人們的生產勞動、日常工作、科學實驗等相結合,才能將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核落實到具體行動,使紅色基因不斷豐富發展、傳承弘揚。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的奮斗歷程中,始終堅持革命斗爭、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帶領人民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鑄就了一系列具體的精神形態,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諸如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極大地豐富了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涵,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勵中國人民奮勇向前。
代際互動是紅色基因傳承的有效途徑。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便是擁有記憶與文明傳承能力,而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代際傳承,則是保存記憶與文明傳承的可靠途徑。這種代際傳承方式,隨著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擴散,逐漸擺脫了血緣關系束縛,而使傳播與影響力不斷提升。對于每一個成員而言,家庭是其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社會聯系方式。家庭成員中的長者通過言傳身教,將其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態度與經驗等傳授給下一代,進而代代相傳,這是自古以來人類文明傳承的一個最基本且有效的一種方式。紅色基因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反映了近代以來中華兒女英勇抗爭、頑強奮斗的價值取向。紅色基因通過代際互動進行傳承,使下一代人擁有與他們相同的對紅色基因的理解和把握,并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踐行者,這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基本經驗。在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中,“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成為中華兒女的精神標識。
二、講述革命文物背后的紅色故事
口述歷史不僅是對歷史親歷者、見證人及其后代“人”的采訪,還是對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相關文獻,包括實物、文稿、文件、書信等在內的“物”的收集與解讀。進一步說,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與歷史相關之“物”的敘述,與歷史相關之“事”的敘述,才構成了完整的口述史,離開了“物”的口述史幾乎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僅有“物”的歷史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足信的,畢竟歷史總歸是需要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去書寫的。通過受訪者對“事”與“物”的敘述及相互印證,口述史才成為可信、具有溫度的歷史內容。正是口述史的這一特性,使其紅色基因傳承中能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博物館、紀念館和各級教育機構中,邀請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成就突出的歷史親歷者、見證人及其后代講述紅色故事,已成為重要的文化傳承方式。
革命文物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物質載體,承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歷史的見證、黨和國家的富貴財富。2021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把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和思想政治工作兩者結合起來,這是一項重要的政策創新,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青少年出生于我國經濟、科技、文化飛速發展的繁榮時代,他們既沒有經歷過革命戰爭的殘酷斗爭,也沒有體會過建國初期的艱苦創業,不易理解革命文物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因此,將這段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及其后代請進校園,以口述史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可以更加生動、更加具體地再現一個個可歌可泣、令人熱血沸騰的激昂篇章,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獨特作用。
在遼闊而又富饒的中華大地上,革命遺址、遺跡和文物資源異常豐富。從北京北大紅樓舊址、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革命根據地,從江西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到遵義會議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鄂豫皖蘇區烈士陵園、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淮海戰役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等,目前全國共有革命博物館、紀念館超過1600家,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目前,革命文物作為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的承載者、見證者、記錄者,得到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對青少年的成長、成才發揮了極大的教育作用。
許多革命紀念館、博物館一改過去單純的文物展陳方式,不斷地創新展陳方式,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結合革命文獻和口述史音頻、影像資料,既有宏大的革命歷史敘事,又有細節化的歷史描述,實現了紅色故事的具象呈現和歷史場景的生動還原。例如,對烈士遺留的革命文物、文章、書信、日記等進行解讀,著眼于歷史人物的生活細節,全方位、深層次地解讀和建構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使原本似乎離青少年十分遙遠的革命故事和歷史人物變得觸手可及,潛移默化地傳遞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讓思想政治教育充滿人性的溫度和了解的興趣。例如,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依托“紅船宣講小分隊”特色宣教隊伍,通過微黨課、情景劇、紅色故事等多種形式,把館藏革命文物蘊含的精神內涵送到廣大學子身邊。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大學等單位共同打造的“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通過采取“講、誦、展、演”等方式創新展示革命文物,生動演繹歷史事件,創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課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南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收藏和展出了大量毛主席生前遺留的革命文物。其中有一件讓人看了肅然起敬的毛主席的睡衣。這件睡衣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毛主席添置的,主席竟然一直穿到了1971年,上面有補丁73個之多,連裁縫師傅都不愿意再進行修補,工作人員清洗時稍有不慎,就會洗出一個大洞來。紀念館內,在一排展柜內,還陳設有一件襯衣、一雙襪子、一條毛巾和一頂軍帽,這是毛主席長子毛岸英的遺物,也是主席作為一位父親珍藏的自己兒子的遺物。這些革命文物背后蘊藏的故事感人至深,通過文物現場展示和講解員的講述,令無數觀眾動容落淚,讓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受到教育,受到精神洗禮。毛主席既是偉大的革命領袖,也是一位普通父親,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風范。
三、紅色基因傳承中的歷史親歷者
口述歷史助益紅色基因傳承,其主體當然是口述史受訪者,歷史親歷者、見證人及其后代的口述史料。建黨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注重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在各類教育中運用口述歷史方式,充分發揮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勞模等的教育示范作用,請他們講述革命故事,宣傳革命事跡,弘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確保黨的鮮亮底色,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因此,在推動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的具體實踐中,口述歷史早已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紅色家風的傳承弘揚,“以先進性為引領、以中華傳統家庭美德為底蘊、以革命家庭為載體”,涌現了一個個具有革命情懷和高尚品德的模范家庭。這些模范家庭在家教、家規、家訓和言傳身教中傳遞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把愛黨、愛國和愛家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無私奉獻,乃至獻出寶貴生命,實現了紅色基因的世代傳承。
以民族英雄趙尚志為例。趙尚志,1908年出生于熱河省朝陽縣王倫溝鄉(現遼寧省朝陽市尚志鄉),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1926年“中山艦事件”后,回到東北,從事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后,他迅速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先后擔任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等。在極其艱苦的歷史條件下,他率領數萬將士奮戰在白山黑水之間,威震東北,日本侵略者不得不發出“小小滿洲國,大大趙尚志”的無奈哀嘆。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與敵人的戰斗中不幸身負重傷,壯烈殉國,年僅34歲。
早在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會見美國合眾社記者時就說:“有名的義勇軍領袖楊靖宇、趙尚志、李紅光等等,他們都是共產黨員,他們的堅決抗日艱苦奮斗的戰績是人所共知的。”趙尚志犧牲后,當時重慶國民黨中央社曾以“一門忠義,氣節可風”為題,宣傳趙尚志家的抗日事跡。趙尚志一家的抗日事跡在當時已為人所知。1995年,趙尚志的戰友、時任黑龍江省省長的陳雷曾滿懷深情地為《紅山文化·趙尚志專刊》親筆題詞:“滿門革命,趙家光榮”。2006 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也稱贊“趙家是偉大的家庭,一門忠烈”。
趙尚志沒有自己的親生兒女,但是,他的家人及其后代都能秉承家風,發奮有為。趙尚志的后代中,他的外甥李龍先生與我接觸較多。李龍先生是趙尚志妹妹趙尚英與其夫冷波次子,畢業于遼寧大學歷史系,自愿支援邊疆,到齊齊哈爾工作,退休前為齊齊哈爾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龍先生長期從事趙尚志與東北抗聯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學術成果。作為東北抗聯后代,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陪同二舅趙尚樸進京、參加為趙尚志烈士冤案平反活動為契機,先后拜訪了許多趙尚志生前戰友,積極參加紀念東北抗聯的各項活動,宣傳東北抗聯精神。他還要求家人身體力行,傳承紅色基因,自己撰寫、印制了《尚志家訓》一套小卡片。
東北抗聯老戰士、原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李敏,也是一位東北抗聯老兵,原名李小鳳、李明順,朝鮮族,1924年出生于黑龍江省湯原縣梧桐河村,1932年參加反日宣傳,1936年加入東北抗日聯軍,在第六師第四軍被服廠做軍服,其時還不滿13歲。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9年轉為中共黨員,在六軍任護理員、政治委員。1940年隨部隊赴蘇聯,在東北抗聯教導旅(八十八旅)擔任廣播員、報務員,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回國??谷諔馉帟r期,她跟隨李兆麟、馮仲云等革命前輩,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建國以后,她積極投入革命工作,十年動亂中與其丈夫陳雷同志一起受到迫害,卻始終堅定信念,剛正不屈。從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離休以后,她一直不辭辛勞,奔赴全國各地,致力于東北抗聯精神宣傳。
2018年7月21日,李敏老人在參加一個東北抗聯精神宣傳活動后意外去世。李龍先生給我發來圖片,我看到是她參加了黑龍江省梧桐河農場的趙尚志渡江紀念地紀念碑的一個揭幕儀式。在揭幕儀式上,她右手拿著上有趙尚志畫像、題為《悼趙尚志將軍》的一首歌,當場進行了演唱,同時還唱了其他幾首東北抗聯歌曲。李龍先生特別講到了老人家宣傳東北抗聯精神的感人事跡。他說:李敏同志非常難得的,就是對抗聯精神的宣傳。你看,她那么小就參軍,那么多人都犧牲了,她的親人一個都沒有了。她跟陳雷結婚以后,又跟著陳雷歷經坎坷,包括自己的女兒都是變成了啞巴,對自己的兒子關心得也是不夠。但是,作為一個母親來說,她內心也是不好受,后來自己又做了直腸癌手術。老人家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抗聯那時候那么困難,我都沒害怕,現在這些困難又算什么。
以上是我接觸到的通過口述史傳承紅色基因的幾個生動案例,當然這不是全部。我感到,由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及其后代通過口述史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傳承方式,必將為紅色基因傳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