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豐
蘇州警方最新通報,在“6·24”持刀傷人事件中,挺身而出阻止犯罪嫌疑人襲擊婦女兒童的傷者胡友平,26日因傷重離世,蘇州市認定其見義勇為行為,正按程序追授其蘇州市“見義勇為模范”稱號。
在這個早上,無數人被胡友平感動,也對她的離世感到哀傷。
日本駐華大使館降半旗志哀,并表示“胡友平女士以一己之力從歹徒手中保護了無辜的婦幼,相信她的勇氣與善良也代表了廣大中國民眾,我們在此向胡女士的大義之舉致敬,愿胡女士安息。”
過去兩天,胡女士的安危牽動著中日兩國網友的心。日本社交媒體上,不少人為她祈禱,呼吁為她捐款。根據日本媒體報道,歹徒行兇的時候,形勢十分危急,校車上有不少日本幼兒,胡女士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歹徒的尖刀,避免了更多的傷亡。
昨晚,中國社交媒體上有多篇文章談到此事,呼吁公開胡女士的姓名,至少讓人公眾知道這個勇士和義人的名字。讓人悲傷的是,在人們終于知道她的名字的時候,她已經離開這個世界。
這起“持刀傷人事件”被認定為偶然事件,它引起廣泛關注,有兩個原因:有兩個日本人受傷(其中一位是兒童);最初的報道指出,歹徒試圖攻擊“日本人學校”的校車,而胡女士就是該校車的引導員。
在此基礎上,很多人對圍繞胡女士的輿論感到擔憂,因為她“救了日本人”,在網上甚至有一些人在攻擊她。有些人認為,不公布她的名字,就是一種保護,避免她受到網暴。
如今警方宣布認定其見義勇為,多少算是對那些攻擊她的人的一種駁斥和回擊,很明顯,在任何一個國家,胡女士的行為都應該受到稱贊。對此,我們這個社會必須闡明立場:不管是中國孩子還是日本孩子,都應該受到保護。
1969年出生的胡女士,下個月將迎來自己55歲的生日。她是一個普通女性,但是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時,卻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根據媒體披露的襲擊,她先是拉住歹徒,被歹徒捅傷,歹徒擺脫后,她又從后面抱住了歹徒,這為那位受傷的小孩逃離贏得了空間,也為后面群眾和巡警制服歹徒爭取了時間。
不久前發生在吉林的四名美國人被刺傷事件,一大爭議是傷者躺在地上,圍觀的群眾沒人上來救援。而胡女士的表現,正如同日本大使館所表達的,也代表了普通中國人勇敢正義的一面,很多網友感謝她挽回了中國人的聲譽,這是有道理的。
通常的安全教育,會強調人遇到危險時先保護自己,并及時報警,而不是魯莽地沖上前去。這成為普通人的意識,并沒有什么不妥,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不顧生死去當英雄,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一個社會也永遠需要英雄,總會有人選擇挺身而出。
在這個意義上,胡女士當然就是讓人敬仰的英雄,她是普通人,又克服了普通人的局限?,F在我們已經沒有機會聽她講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支持她做出非凡壯舉的,可能是女性愛護孩子的本能,是忠于自己工作的信念——她是校車引導員,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就是自己的職責。
這是我最欽佩胡女士的地方:如今我們都在贊嘆她的勇敢和正義,而她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會談論這些。她并不是出于什么“偉大意義”而行動,而是基于普通的人性:是愛和責任,讓她變得勇敢。
圍繞這一事件,有很多關于意義的爭論。短視頻平臺上,不乏殺氣騰騰的聲音,他們盲目仇恨日本,混淆歷史和現實的界限;而另一側,則是對這種仇恨的批判和擔憂,認為這些聲音不利于中國的國際形象和營商環境的改善。
但是胡女士自己,恰恰可能是“遠離宏大敘事”的。一位當媽媽的朋友的評論,我認為最貼近胡女士當時的心境:車上那么多孩子,簡直不敢想——正是這種“不敢想”,讓胡女士毫不退讓,直到自己倒下。她忠于普通人的人性、常識和信念,而不是那些宏大的觀念。
這就是胡女士給我們的信心:我們相信普通人的人心是善良的,也有勇敢的可能。我們不要對人心失望,面對網暴,我們也不要輕易退讓。如果我們能夠勇敢一點,就能距離胡女士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