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晚,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淅川縣九重鎮衛生院傳來不幸消息,該院久負盛名的一方名醫王承恩老人溘然離世,享年89歲。
噩耗迅速傳遍九重鎮區及周邊鄉村。許多在王醫生生前不知多少次接受過他悉心診療的人們,萬分悲痛之余,紛紛趕往王醫生家中,肅立靈堂前,眼含淚花,滿懷虔敬,面對他的遺像深深地三鞠躬,借以表達深切的追思悼念之情。
出殯當日,數以千計的人們自發前來,匯成前所未有的送葬人流,真誠地為他們心中至為尊敬的一方大醫王承恩先生送上最后一程。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醫生何以受到一方民眾如此尊敬與厚愛?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人生多舛 矢志不移
王承恩醫生1934年出生于宛西南一個普通農家,自小飽受艱苦生活磨煉,養成了倔強堅韌、吃苦耐勞、敢說敢為的耿直性格。打懂事起,他就耳聞目睹了家鄉父老鄉親所遭受的種種艱辛與苦難,尤為當時鄉親們有病無處救治或有病無錢救治的困境所困惑。
深明大義的父母,有著一般人所不具備的開明豁達人生態度,他們知道孩子讀書識字的重要性。王承恩剛到入學年齡,父母毫不猶豫地將他送進了學校,希望他能通過上學讀書改變家庭命運。
自小深明事理的王承恩,深知家庭生活的艱難。父母送他上學,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自此,他以高度自覺的態度,積極進取的精神,優異超群的成績,一路凱歌,登堂入室,于五十年代初順利考入湖北省襄陽醫學高等學校,成了周邊他那代人中唯一學業精進、學有所成之人。
大學畢業后,王承恩先后在湖北省大悟縣醫院、漢川縣四季蟲病防治站工作。彼時,他遇到了美麗賢淑的妻子,二人志趣相投,一見鐘情,很快便走進了婚姻殿堂,結為同事們艷羨不已的幸福伉儷。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五十年代后期,在那場波及全國的政治運動中,王承恩由于性情過于率直,敢于直面坦陳本單位工作上存在的問題。一夜之間,他被定性為右派,一下子由人生高光時刻跌入低谷。
二十幾歲,正是有志者大有作為年齡。突遭人生變故,乍然之間,王承恩還真有點難以接受。然而,王承恩必定是從苦難落后的偏僻鄉村走過來的,從小至大,不知多少次接受過苦難生活的砥礪,骨子里潛隱著一股不易被人察覺的永不服輸勁頭。他很快平穩心態,在與妻子悉心交談之后,二人迅速做出決定,接受組織處理,返回家鄉,以自己所學,服務家鄉父老鄉親。
家鄉父老沒有嫌棄他,而是以極大熱情熱烈擁抱了他。要知道,那年頭一個醫學??飘厴I人才,對家鄉人來說,是多么稀缺,多么真貴。待他喘息剛定,大隊領導便親赴家中,誠懇邀請他們夫婦倆主持大隊衛生室工作。
王承恩夫婦沒有絲毫猶豫,愉快接受了邀請。自此,拉開了他畢生為家鄉民眾救死扶傷的人生序幕。
精進醫術 竭誠為民
扎實的醫學功底,謙和的服務態度,出色的醫療效果,積極的進取精神,很快讓王承恩蜚聲遠近,揚名八方,前來找他就醫的人,自早至晚,絡繹不絕。
在實際行醫過程中,王承恩接觸到的患者越來越多,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由此,他深感一個鄉村醫生肩負的責任重大,要想做一個能滿足不同患者需要的鄉村醫生,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大小成建制醫院里,專業分工細致,學科門類齊全,醫生學有所長,各司其職,根本不需要考慮跨領域患者的事情。然而,鄉村醫生就不同了。如果你僅僅熟悉某一個醫療領域,只能給自己所學專業的患者看病,哪怕你看得再好,你也不能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好醫生。鄉村醫生必備的素質只有一個,你得是全才,不僅能看外科病,也能看內科病;不僅能看成人的病,還能看幼兒的??;不僅能看男科病,還能看婦科??;不僅懂西醫,還得懂中醫。就是說,你得是看病雜家,你得樣樣都通。只有如此,你才算達到了鄉村醫生必備的條件,才有可能成為患者心中受尊敬的好醫生。
返鄉以后,王承恩依據自身工作需要,邊看病邊學習,日日如此,從無懈怠。他原本學的西醫,為了需要開始鉆研中醫。尤其在毛主席1965年發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以后,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自那時起,一個嶄新的名字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這就是赤腳醫生。
為了培養千千萬萬能夠滿足基層民眾需要的鄉村醫生,國家編制了完備的醫療專業書籍,大面積開展對基層醫生的培養與培訓工作。王承恩與時俱進,買來相關書籍,精讀細研,訴諸實踐。必定,他是有扎實專業基礎的一方名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專業領域,較之一般人,得天獨厚,駕輕就熟。很快,他成了方圓數十里兼善中西醫及各領域的復合型醫生。不僅如此,他還嘗試著把中西醫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二者優長,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由于不斷地思考、探索與實踐,加上臨床機會繁復,他的從醫經驗日益豐富,治療技藝日漸精進,很快成了一方百姓眼中最可信賴的名醫、大醫。
長期實踐中,民眾對王承恩越來越信任,越來越敬重,大有敬若神明之感。許多在某些醫院或醫生那里被認為是很嚴重的病癥,經王承恩細心診斷,均能摸準病灶,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王承恩深知農村人生活艱難,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行醫過程中,診斷精準是他最高的追求。他常說:醫生的每一個診斷決定,都關乎著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任何麻痹與疏忽,都可能給患者帶來不意之災。
數十年來,他沒有誤診過一個患者,更未像某些漸失醫德、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的醫生那樣,讓任何一個接手患者沒病吃藥補養、小病大治、大病誤治。他說:患者花多少錢能治好的病就花多少錢,絕不讓他們多花一分錢。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吹來的,都是靠血汗掙來的,理當珍惜!
從醫幾十年,王承恩糾正了多少患者在別處受到的誤診,挽回了多少患者因誤診有可能帶來的殘疾甚至生命,他絕對說不清楚。他說:凡是我能治的病,絕不讓患者去大醫院花多余錢,我會竭盡所能治好他們的??;凡是我不能治療的病,必須給患者說清楚,建議他們到條件好的醫院治療,絕不耽誤患者最佳治療時間。
所有接受過他治療的患者公認:王醫生看病,簡單明了,沒有任何繁雜說教,不存任何私心雜念 。一句話,藥到病除,花小錢治大病。
在家鄉人記憶里,許多年來,王承恩從未看過一場完整戲,從未看過一部完整電影,從未度過一個完整節假日與星期天,甚至沒有睡過一晚上囫圇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有求于他的各類患者。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他正在做什么,只要有患者登門求治,他絲毫沒有猶豫,隨到隨看,隨請隨去,有求必應,從無猶豫與懈怠。
不少患者發自肺腑感嘆:王醫生醫德好,水平高,對病人親切和善,耐心細致,真是醫者仁心??!
罹患重癥 初心依舊
1994年,每天工作嚴重超負荷的王承恩不幸罹患喉癌。這對花甲之年的他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沉重打擊。然而,他很快平靜心態,以醫者對生死特有的客觀冷靜態度,坦然從容地接受治療。因受當時醫療條件局限,手術后,他不得不在咽喉部位佩戴氣官套。由于部分聲帶被切除,痊愈后每與人說話,不僅嗓音嘶啞,而且必須用得用手指摁住氣管套口部。按照國家政策,彼時的他已到了退休年齡。親友們紛紛勸他:你已經辛勞幾十年了,也該在家安度晚年了。他一聽,很動情地說:你們沒聽過醫生越老越值錢的話嗎?我從醫幾十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如今雖然患了病,但總體感覺很好。我還要繼續為鄉親們看病,不能把平生所學白白浪費掉了。
剛開始,他接受鎮衛生院領導請求,繼續留在單位坐診,一如既往地接待四方患者,細心地為他們診病、開藥方。他是醫院里深孚眾望的頂梁柱,每天前去就診的人不絕如縷?;颊呖此f話聲音嘶啞,還需用手指摁住氣管套,十分感動,勸他說:王醫生,你身體不好,不要多說話,看完病寫好處方就行。王醫生聽了,也很感動,深情地對患者說道:總得把病因說清楚,你們才放心。只開藥方不說話,大家心里不明白病情,會有思想壓力的。就這樣,他照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給患者看病、說病、開藥方,從不懈怠,從不敷衍,始終如一地盡著一個醫生的應盡之責。
進入古稀之年后,王承恩一再給醫院領導說: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該離開醫院了,給后來者騰騰位子,讓他們盡早走到前臺。我家距離醫院近,我可以在家上班,接待求診者,給他們診病開藥方,讓他們到醫院藥房里取藥。
不少人私下給他建議:王醫生,憑你的醫術與威望,干嘛還要給醫院服務?你在家自己開個診所,每年收入肯定可觀。王承恩聽了,淡然一笑,對勸說者說:“我何嘗不知道這樣做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這絕不是我的本心。我是名副其實的公家醫生,我的職責就是為所有患者服務,哪能一味看重金錢?
桑榆雖晚,為霞滿天。就這樣,王承恩退而不休,堅守杏林,懸壺濟世,滿腔熱誠地服務一方民眾。他用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純美的操守,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服務大眾,不求任何回報,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境界!
求索不已 盡瘁鄉梓
王承恩祖上是元朝皇室直系成員,位至親王。元末天下大亂,各路義軍蜂擁至元朝首都大都,元王朝統治大廈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傾覆危險。為保存皇室血脈,其祖上率軍突破重圍,掩護部分皇室成員一路輾轉,迤邐奔向西南方向。后歷盡千難萬險,來到如今的淅川縣九重鎮,隱姓埋名,定居于此。
八十年代,國家正式恢復九重鎮周邊所有蒙古族裔的民族身份,成立了蒙古族聯誼會,在子女升學、工作、就業等方面,制定了諸多優惠政策。地方政府大力扶持蒙古族民發展生產,增加經濟收益,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水平。
王承恩欣逢盛世,激情難抑,竭盡所能,回饋家鄉,積極追求進步。他由衷感恩共產黨與新中國,感恩社會主義制度,感恩社會大眾對他的關心與厚愛。七十年代后期,國家正式為他和妻子錯劃右派一事平反,恢復公職。自此,他離開大隊衛生室,到九重鎮衛生院工作。在錯劃右派的二十年幾里,王承恩從未說過一句對國家不滿的話,更未有過任何不利于國家的行為。在人生處于低谷時,他依然銳意進取,積極主動地向黨組織靠攏,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1990年7月,王承恩終于夙愿得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對他來說,無疑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春天。此后,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醫術上精益求精,工作上加倍努力。付出總有回報,八十年代末,王承恩成為全縣最早取得高級職稱的鄉鎮醫生。這對他來說,也算實至名歸。
王承恩與妻子育有三女一男,由于夫婦倆重視孩子教育,無論啥時候都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他們的苦心付出沒有白費,孩子們一個個學業優異,學有所成,先后考上了大學。如今,幾個孩子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均事業有成,為國家做著不同貢獻。兒子王光策,七十年代末考入河南醫學院,畢業后應征入伍,分配到鄭州空軍醫院工作。轉業后,受聘于省城一家著名醫院,任泌尿科主任,主任醫師,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腎移植專家。長婿范恒秀,七十年代末考入蘭州鐵道學院,畢業后供職于中鐵一局,曾擔任副局長兼總工。二女兒王光麗,八十年代中后期畢業于湖北財經大學,如今是香港某大型企業高管。
王承恩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嚴格,在這方面他堪稱嚴父。他不僅要求孩子們學業進步,更要求孩子們誠實做人、寬以待人。由于家教淵源,他的幾個孩子個個自小深明大義,敬重師長,和睦同學,友愛四鄰,從未對任何人有過非禮之言,非分之舉,深受鄉鄰與科任教師們好評。
繁忙工作之余,王承恩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蒙古族民族事務之中。
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他盡己所能,幫扶貧困之家,為他們墊付醫療費用。他利用自己崇高的社會聲望,積極主動地為貧困患者爭取國家最優惠的大病救治政策,減輕患者經濟壓力,順利治好所患病情。同時,他還利用自己廣泛的人脈關系,為那些在本地不能醫治的重病患者介紹高一級醫院,聯系著名醫生,讓他們及時得到最好的治療。這些年,受他幫扶的患者,實在難以勝數。
在蒙古族民族事務上,他不僅出謀劃策,屢出高見,積極參與,還多次慷慨捐資,一表衷心。他倡議設立蒙古族學生助學基金,帶頭為基金會捐款,對每年升入高等學校的蒙古族學生予以獎勵。不僅如此,他每年都要拿出部分資金,為那些家庭困難的蒙古族大學生排憂解難,幫助并安撫他們解除后顧之憂,安心學業,有所增益。
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十年來,王承恩為社會公益事業與貧困家庭學生捐款捐物折合金額多達數十萬元。
在家鄉九重,王承恩不僅是家喻戶曉、人人愛戴的好醫生,更是人人心中大受敬重的著名鄉賢。
他是家鄉人民心中的大佛,更是家鄉人民心中不朽的豐碑。(2024.6.4)
【文/伏牛石,紅歌會網專欄作者?!?/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