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人民健康 > 保健

趙曾貽:最可怕的社會傳染病

2024-05-18 15:10:26  來源: 紅歌會網   作者:趙曾貽
點擊:    評論: (查看) 字體: / /

  有一類傳染病在全球范圍傳播著、感染著、肆虐著!它逐步影響到所有的國家、家庭,危害深重而深遠!它被稱為“心理類疾患”!西方社會對其研究、考察、治療預防已有數百年,但各級各類疾控中心和衛健委始終沒有把其作為甲類傳染病進行研究防治!這致使其向東方,乃至全球迅速蔓延擴展,正走向不可控制之途!

  一、心理疾患流行的現實。

  1、高校學生心理檢測率升高。

  雖然在高校教書多年,也偶爾見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但說學生普遍有心理疾患簡直想都沒有想過。然而進入新世紀后,就聽說大學生心理有病者已經不是個別特殊例子。一線搞學生工作的老師告訴我們,現在學生入學進行身體復檢,重要的要進行心理檢查測試!這些年測試結果有0.3~0.4%有心理問題,可以分成幾個類別,嚴重的不能進校學習要退回去,有的要服藥,還有的要進行心理疏導,都得通知家庭。就是這樣處理,進校后的學生心理問題還是頻發,不僅影響到其本人的學習和工作,也影響到周邊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給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壓力和不穩定性。學校不得不化很大精力和代價在這方面.教育部已經規定了所有大學要開設心理教育課程,每個大學也都有了心理教研組,需要大批量的進行心理疏導的授課老師,并展開教研活動。日前參加學生的一項冠名團支部活動發現,現在學生班級組織進行班團一體化選舉分工.原來的班組織除了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勞動委員、生活委員、文藝委員外,現在都加了一個心理委員。我問這個委員干什么事?說是配合進行在高校生活的心理疏導舉辦活動,收集問題。

  2、少年兒童心理病患多發。

  大學干部老師都說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是中學時期就造成的。中小學長期壓力過大,學生精神長期處于盲目的緊張過度,引起心理反應失常。從大量的社會調查和媒體反映中確實在少年兒童中的心理病患就層出不窮,越趨嚴重!早期只聽說于西方流行的自閉癥、焦慮癥、狂躁癥等在幼小學校學生就越來越多,校園霸凌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不斷涌現。所以,教育部門也已經把心理疏導教育延伸到幼小就進行。但問題的嚴重性是少兒中心理問題發生還是呈越來越嚴重的走向!所有兒童醫院都已經開設兒童心理門診。

 ?。?、抑郁癥遍及成人和公職人群。

  在成人中間原來都沒有聽說過的“抑郁癥”現在成為了常見的流行病,高發病。特別是在公職人員和知識階層中案例遍布各地,已經成為常見病。正式定為精神病的病人可以從精神病專門醫院的最多發現其增長加快。不知那里的病人都是如何發病的?還是有被精神病的。一類直接的后果是“自殺”者不在少數!中學生因為考試跳樓已經不足怪,高校頻頻發生研究生自殺跳樓。而官員的自殺許多被宣稱因為“抑郁癥”!我們學科的某大學老師,很年輕當上了教授并任自動化系主任,但忽聞其憂郁癥嚴重,甚至不能上課。我們很難想象其中原因誘因;原來本市的紀委書記,以前下放同一農場的知青,退休不久說是憂郁癥在景區自殺,很是迷惑不解!

  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約有3.8%的人口受到抑郁癥的影響,其中5.0%為成年人,5.7%為60歲以上成年人。世界上大約有2.8億人患有抑郁癥。抑郁癥不同于通常的情緒波動和對日常生活中挑戰產生的短暫情緒反應。尤其是當抑郁癥反復發病,并達到中度或重度時,可能成為一個嚴重的健康疾患?;颊呖赡軙軜O大影響,在工作中以及在學校和家中表現不佳。嚴重時,抑郁癥可引致自殺。據報道的官員自殺的方式還五花八門,難以控制。

  4、變態狂癥全世界流行。

  醫療界很少提及及研究,但民間流傳很多的一類心理精神類病稱為“變態狂”。這類狂癥患者有的是自虐型的,對他人危害小些,但一般都有攻擊狂型,危害最大!從偏執狂、迫害狂到戰爭屠殺狂,正在挑戰人類的生存!原本流行于游戲軟件中間的狂砍濫殺,趕盡殺絕的瘋狂,現在在世界各地在現實上演!當今“新三尼”就是戰爭殺人狂:Joseph Robinette Biden,全譯是 喬塞夫•羅比尼特•比登(拜登),本雅明•喬納森•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澤倫尼斯基(烏克蘭語:ВолодимирО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Зеленський。)此三尼是新納粹儈子手!已經嚴重危及人類世界安全!

  二、現實世界對心理流行病的應對。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心理疾患,作為傳染源頭的西方世界是如何應對的呢?被后傳染的東方國家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1、心理疏導教育遍及所有教育教學過程。

  西方研究和應對心理疾患已經數百年歷史,心理疏導是主要的方式方法。除了有專業的心理醫生外,學校教育也有心理疏導課程。這些課程本著人格教育的出發點,片面認知人的自私性、自善性,以致對社會的治理和該病的治療往往走向宗教上帝。所以,課程沒有解決根源問題,沒有杜絕和減少學生中間的心理疾患問題!而代價是極大增加了基礎教育的成本投入。當前我國學校的心理課程和學科研究也是照搬西方一套,沒有進入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研究和發展。

 ?。?、精神心理醫生供不應求。

  西方進入能源革命后,資本控制了人們的一切資源,社會不公嚴峻,矛盾尖銳!人們的精神寄托于上帝的泡沫不斷破滅,社會心理問題蔓延。精神心理醫生職業走紅,心理診所與牙科診所一樣普及成為致富之路。而奇怪的是心理醫生越來越多卻患者增長更快,以致心理醫生供不應求!本質上西方的心理患者從比率看是富人為多的,窮人實際也看不起心理醫生,甚至連相信上帝的代價也付不起。

 ?。?、法律為心理疾患大開綠燈。

  西方法律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宗旨。但在壟斷資本的霸權控制之下,任何個人利益實際在資本總利益控制之下,而壟斷資本的控制是野蠻的、瘋狂的,它引起的社會疾患是無數的。為此,西方法律以保護弱者為由,對心理疾患者按照嚴重精神病弱者的法律保護,其罪行可以取消犯罪動機,甚至量刑輕至免于刑事處罰。這其實給了一大類犯罪打開異化祛罪的窗口。而同樣的法律也影響到我國。前些年,我校退休教師凌晨在湖邊鍛煉,給一個年輕人上去三刀致命捅死,被抓的這位外地罪犯的家鄉人來聲稱是精神病給保釋了。老師們非常憤慨而毫無辦法。

 ?。础⑺幬锖投酒饭?。

  從醫藥界出發,給心理精神病患者研制了多款藥物,嚴重的患者必須服藥控制。藥物對重癥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也激發進一步新藥的開發。但許多藥物是有毒性和副作用的,所以只是能控制,不能治愈。而精神類藥物本身與毒品都是同源的,新型毒品的研制和泛濫危險持續增加!制毒、販毒、吸毒也成為與心理精神病患聯系互生的社會大害。

 ?。怠⒉±硌芯颗腔膊磺?。

  雖然西方早期心理學發展中曾經對心理科學和相應疾病研究有較大發現和進展,但至今大多數心理(精神)疾病的病因不太清楚,發病機制不夠明確,病理生理改變不明晰,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實驗室的檢查項目少,沒有生物學指標,心理測量的主客觀因素影響較大,評估又受社會文化的影響,臨床上主要是依據癥狀和醫生的訪談來診斷,缺少診斷金標準。目前,我國心理精神疾病臨床診斷參照標準是《中國精神疾病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 3 版》(《CCMD-3》,2001 年)、WHO 的《國際疾病分類第 10 版》(《ICD-10》,2010 年)、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 5 版》(《DSM-5》,2013 年)和 WHO 已經頒布正在推廣普及應用的《ICD-11》(2018 年)。

  心理精神疾病的分類和診斷標準先后在臨床上應用,它們之間差異較大,一些分類概念名稱、術語定義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得臨床上新舊分類概念和各診斷系統的名稱術語存在混用情況,以至于同一疾病出現不同的歸類和名稱,特別是在非精神(心理)專業的醫務人員中更為明顯。

 ?。ㄒ唬┬睦砼c精神

  心理與精神在醫學上是同義詞, 源于拉丁文Psycho,即英文的 mental一詞,都是指人類大腦皮層高級神經活動的功能表現。如心理衛生、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精神健康是可以互換的。但由于約定俗成的關系,在某些情況下則不能互換,人們已經把心理與精神賦予了特定的不同含義,如“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精神醫學”。應該說客觀的心理病患與醫學的認定是不同的。

  1) 精神疾病: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或紊亂,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一組疾病,常需要用醫學方法進行干預。強調病因和大腦功能失調,“大腦不能正常工作了”。雖然在專業上講,精神疾病與精神障礙、心理障礙同義,但大眾更易于接受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在《ICD-10》《ICD-11》中把軀體的“病態”稱為“XX 病”,而把精神的“病態”稱為“XX障礙”“XX 癥”。

  2) 精神?。褐敢唤M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大腦功能紊亂,臨床表現在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方面出現持久的、顯著的障礙,精神活動明顯異常,伴有檢驗現實能力的喪失,表現為精神活動的完整性和統一性的破壞,以致患者的學習、工作及社會適應能力嚴重受損,甚至出現危害自身、家庭和社會的行為,是精神障礙中最嚴重的那些疾病。

  現實中,人們習慣地認為精神疾病比心理疾病更為嚴重。心理疾病是輕性精神障礙,如焦慮、抑郁障礙等,人群患病率為 10% 左右;而精神疾病是重性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人群患病率為 1% 左右。

 ?。ǘ┚裾系K癥狀名詞概念

  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以癥狀為主,體征不像軀體疾病那樣明顯客觀和相對穩定,又缺少相應的實驗室檢查,故對精神異常癥狀的識別尤顯重要。精神障礙主要包括感覺、知覺、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異常,具體如下:

 ?。ǎ保└杏X障礙

  1)感覺過敏:對刺激的感受性增高,感覺閾值降低,對外界一般強度的刺激產生強烈的感覺體驗。

  2)感覺減退:對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覺閾值增高。

  3)感覺缺失:外界刺激不產生任何感覺。見于抑郁、木僵和意識障礙。

  4)異常感覺(體感異常):軀體內產生的各種不舒適和難以忍受的異樣感覺,如咽喉部堵塞感、胃腸扭轉感、胸腹部氣流上涌感。

 ?。ǎ玻┲X障礙

  1)錯覺: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也就是把實際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為與實際完全不相符的事物。有視錯覺、聽錯覺、觸錯覺、味錯覺、嗅錯覺等。

  2)幻覺:一種虛幻的知覺,是在客觀現實中不存在某種事物的情況下,卻感知到它的存在。如無人在場時卻聽到有人在講話,或者看到某人,患者信以為實,不聽他人勸告和解釋。有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及內臟和本體感受器的幻覺等。

 ?。ǎ常┧季S障礙

  思維障礙主要有思維表達障礙和 / 或思維內容障礙。思維表達(形式)障礙主要表現為聯想障礙和邏輯障礙,如思維奔逸、思維遲緩、思維貧乏、思維散漫、思維不連貫等;思維內容障礙主要表現為妄想、強迫觀念等。

  1)妄想:一種在病理基礎上產生的歪曲信念和病態的推理與判斷。它既不符合客觀現實,也不符合患者所受的教育水平,但患者對此堅信不疑,無法說服,也不能通過親身體驗和經歷加以糾正。

  2)強迫觀念:指某一概念或觀念多次重復出現患者的思想中,伴有主觀的被強迫感和痛苦感?;颊吆芟爰右詳[脫,但卻擺脫不掉。

 ?。ǎ矗┯洃浾系K

  對于有意識記的材料經過極大努力仍不能保持,或病理性的記憶增強,有記憶增強、記憶減退、再認錯誤、遺忘癥、記憶錯誤和記憶虛構。

  (5)情感障礙

  1)情感活動增強:主要有情感高漲(躁狂或輕躁狂)和情感欣快(傻樂),多見于躁狂發作、癡呆。

  2)激惹:對于一般或很輕微的刺激容易產生劇烈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表現為易生氣、好激動、好發脾氣,多見于躁狂發作、人格障礙。

  3)情感低落:負性情感活動明顯增強,自我感覺很差,悲觀、憂愁、苦悶、唉聲嘆氣、愁眉不展,不愿與人交往?;颊叱8凶员啊⒆载?、自罪、活著沒有意思,多見于抑郁。

  4)情感淡薄: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缺乏內心體驗?;颊弑砬榇舭澹瑢χ車l生的事情漠不關心,即使對自己有密切利害關系的事情也如此,多見于重癥抑郁、晚期精神分裂癥。

  5)焦慮:指在缺乏外界客觀刺激情況下出現內心不安狀態?;颊哳檻]重重、坐立不安、搓手頓足、惶惶不可終日,似有大禍臨頭的感覺,常伴心悸、出汗、手抖、尿頻,多見于焦慮障礙。

  6)驚恐發作:以驚恐發作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發作不可預測,可以在沒有任何客觀危險的環境下發作;兩次發作的間歇期,除了害怕再發作外,沒有明顯癥狀;發作表現為強烈的恐懼,伴有顯著的自主神經癥狀,還往往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瀕死恐怖、失控感等體驗。

  7)恐懼:一類帶有強迫性質的,不能以人意志和愿望為轉移的恐懼情緒。如人對過去一些本來并不感到可怕的事情,卻產生一種緊張、恐怖的情緒體驗。明知這種恐懼是完全不必要的,卻不能控制自己,即使盡了很大努力加以克制,也無法擺脫或消除,如廣場恐怖、紅臉恐怖、怕得某種病、怕接觸某人或某物的恐怖等。此外,還有情感不穩、情感倒錯、情緒錯亂、情感矛盾等。

 ?。ǎ叮┮庵菊系K

  1)意志增強:指患者的意志具有極大的頑固性,表現出不論行動中遇到什么阻礙、發生多少困難,都一往向前,經久不懈,多見躁狂發作、精神分裂癥等。

  2)意志減弱:指患者由于神經系統功能脆弱及心情焦躁、情感脆弱,缺乏堅持性,特別不能忍受委屈和挫折,容易灰心喪氣,常見于抑郁、精神分裂癥等。

  3)意志缺乏:表現為患者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對外界環境及其變化缺乏任何情感反應,生活的需要和欲望顯著減退或消失,缺乏行動的動機和目的,常見于抑郁、精神分裂癥等。

  從上述醫學分類描述看,對癥狀分類尚難清晰界定!而對病理病因機制沒有大的進展!

  雙相障礙也稱為躁郁癥,是一種涉及情緒異常波動的疾病?;颊邥洑v至少一次躁狂發作和一次抑郁發作,這兩種情緒狀態交替出現或同時存在。除了情緒波動外,患者在躁狂發作期間,會表現出精力過剩、睡眠需求減少、思維奔逸、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評價過高、性欲增強等癥狀;而在抑郁發作期間,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疲勞感、失眠、自我價值感降低等癥狀。

  雙相障礙的癥狀1)躁狂癥狀

  情緒高漲:患者可能感到異常高興或充滿活力,持續數天或數周。

  易怒:患者可能更容易發脾氣或與人爭吵。

  睡眠問題:患者可能難以入睡或睡眠時間很短。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可能難以集中注意力或保持專注。

  增加性欲:患者可能有強烈的性欲。

  魯莽行為:患者可能作出沖動的決定或行為。

  2)抑郁癥狀

  情緒低落:患者感到悲傷、無助或失去希望。

  興趣喪失:患者可能失去對愛好的興趣。

  睡眠問題:患者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入睡。

  食欲問題:患者可能失去食欲或過度進食。

  疲勞和無力感:患者可能會感到疲倦和虛弱。

  自責和內疚:患者可能對自己感到自責或內疚,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三、該流行病的病理分析與防治。

 ?。薄⑿睦聿∈巧鐣?。

  首先應該確定心理病患是一類社會病!其決定于社會根本性質!根據統計現代心理精神疾患只有極少數是先天遺傳缺陷引起認知障礙成病,其他都與后天社會環境、社會條件密切相關。在提倡個人至上、保護發展私有、兩極分化嚴重、霸權壟斷欺壓、極端邪教迫害嚴重蔓延的社會里,真善美愛被摒棄,親情、友情、愛情、怡情無法傳揚。

  心理精神疾患者基本都是受到長期過度的社會壓力、冷落、打擊、誤解、迫害、陷害而形成的。學校學生中有疾患的分析統計說明單親家庭、離異家庭、極度貧困家庭(很多是因病至貧)的比例最高。我們關工委每年的幫扶對象許多也是這類家庭的孩子。而另一類孩子是家庭條件不錯,但父母家長給與過度期望,長期壓力過大過重,造成心理精神疲勞異常!這種現象我國也越來越普遍,后果嚴重,但年輕家長觀念在社會風氣控制下傳染面廣,難以抑制,是極為可怕的社會病。畢業生不包分配,畢業即失業,人人都向往先富發財等社會現實形成年輕人中的心理疾患增多。

  不少成年人勤勞付出,但長期待遇低迷、升職無望、職稱被掐,特別是同比不公不平刺激,也從悲觀失望到助力形成憂郁。老年人失獨、有病無醫、老無所養則形成老人群體中的精神患者增多。

  所以,社會制度的先進進步,社會對全體人民的認可關心關懷,社會意識形態的全面進步,是消除心理類傳染疾患的根本出路!

 ?。?、心理病是認知病。

  其次應該確定心理病患是一類認知社會??!其受人們對社會本質的認知異化導致!心理精神問題其實是人的生理與現實自然界和人的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作用的媒介層!正確準確的認知是這個層面的免疫系統,抵御了心理傳染疾患的傳播。而錯誤異化的認知就毀壞了免疫系統,乃至心理精神疾患傳染加劇!

  所謂“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認知是心理傳染病的病源、基石。那么,我們就來看看這塊基石是真玉還是假粉。

  我們所處的世界盡管千姿百態、千變萬化,但萬事萬物都處于對立統一體中。萬事萬物都有對立的兩極,都有正反兩面:有南極就有北極,同一物種和個體有陽性就有陰性,有正粒子就有負粒子,有宏觀就有微觀,有密度極高的白矮星就有密度低的巨紅星,有實就有虛。有可見物質,還有不可見物質。在生命世界中,造物主的對立統一規律體現為生態性原則。在生命世界中,造物主的對立統一規律體現為生態性原則,各生命體不僅是為了個體生存而運動發展,更是為了群落和群落間的生態平衡而運動發展。所以,任何生命體既有為個體,為己的一面,同時又有為它,為群體和生態群落的一面!每個個體都從屬于某個群落,每個群落又都與其他群落相互依存,共生共長。比如,小草長于地面,如果僅僅一顆小草,則難以覆蓋地面,地表的溫度難保持,濕度水分也很快流失,孤草難以生存,所以孤草碰到這種情況就會很快開花,結籽結束自己生命,其結很多籽灑落周圍,以求長成群落,形成保持共同良好環境,大家活得更好。比如豆科的根瘤菌、寄生的菟絲子、冬蟲夏草等不同種類的動植物,往往互相依存,分泌物互為利用鏈。工蜂采蜜,不僅犧牲自己沒有了后代,一世辛勤勞動,還要養活不勞動的雄蜂和蜂王;并同時為各種草花樹傳粉,延續后代!螳螂交配后,往往雄螳螂立時任憑雌螳螂回頭一口口將自己吃掉,為了增加雌螳螂營養,供撫養巨量后代用。所以,每個生命體的本性并不是只為自己的,而是有兩面性,既有為了自身的生命延續的“為私”方面,還有為了群落和群體生存發展的“為它為公”的方面。人的自然本性也如此!只強調一面不是真實!生物“為己”的特性不是一個基因決定的,同樣生物都有“為他”的特性,也不是一個基因決定的。生物“為己”和“為他”都是天性,都是進化鏈在基因的記錄,所以基因本身并不是只有簡單的結構信息的記錄,各個基因間還有著復雜的關系。“為己”天性使得生物能夠保護自己,延續個體的生命;而“為他”天性,使得個體可以在生態環境中代代相傳,延續群體的生存。例如,一個雞媽媽會孵育鴨蛋、鴿蛋和小鴨小鴿子,一個母狼也會喂養小狗甚至小孩子,這都是天性所使;更不要說貓狗、驢馬牛對主人的付出和保護。所以,但從自然本性看人也不是生下來就只有自私一面的。

  在社會特性中更不能說人只有為己單方面的本性!類人猿掌握了應用物質材料制作工具,思維能力很快發展,大腦開始發達,從動物進化成為人。但在人類初期,抵御各種外部不利因素的能力很弱,不管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是其他兇猛的野獸、毒蟲等,都給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威脅。所以,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人類總是團結一致,以維護集體利益為最高原則,才在種種危機中不斷安全勝出,越來越壯大。在進入私有社會后,盡管私有觀念在許多人意識形態中不斷發展蔓延,戰爭和奴役成為常態。但由于人類總體與自然界比還是十分柔弱的,人類本性中“為他”的方面,“為集體”的方面始終保持和發展,反對戰爭、反對奴役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所以,從來就有為了保衛民族、保衛國家、保衛集體利益、保衛人類利益的大量的仁人志士,并留下了他們的高尚文化和思想。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就是能“為他人考慮,愛他人,為他人服務”。所以在祖宗遺傳給我們的文化和道德中,并不只有“為私”的內容,更多的是“為民請命”,“舍己為人”,“舍身救人”等為他人,為集體的意識形態。人類異性之間的愛,是男女結合和形成婚姻的基礎,這種愛更多的是為他人的犧牲,沒有這種愛,人類無法繁衍生息。

  還有一類產生心理病患的認知也是資本社會流行的所謂“叢林法則”。認為人的動物性本身是動物的排他性,攻擊性,應該先下手為強壓垮甚至消滅同類才能生存。因為進化論的動物世界是叢林法則,你比人家更兇猛,更大,更能進攻才能生存。所以,一大類的心理精神病患都是充滿挑釁、攻擊、傷害旁人、他人、甚至同學、親屬、家庭的。而所謂兇猛大動物生存的“叢林法則”根本是偽法則,不存在!如果是那樣,現在應該是獅子、老虎、野狼的叢林草原,而不是這些猛獸瀕臨滅絕的境地。所謂小而弱的兔子、蟲子、小鳥卻生生繁衍,代代相傳!因為整個世界就是對立統一的,強弱都是相對而言,相互轉化的。把自己的強勢用足、用過頭而不能克服自己的弱勢,那強總是會轉化成弱。

  任何片面化、絕對化、庸俗化的認知都可能破壞你的免疫系統,引起心理疾患。西方對老年人流行的“宿命論”也是如此。由于人的壽命有限,而且相對不長,所以就宣揚老年人就只有保命宿命一個目標任務和生活模式。好像是對老人心理的疏導,但實質是對人們心理的潛壓力,潛折磨。人的壽命雖然有限,但人的生命意義是長遠的。人都是這個社會歷史中文化和道德的傳承者、繼承者、發展者。老人積極向上、勇于生活、融入社會才能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更何況人的作品和思想是可以長期延存下去的。你所寫、所畫、所設計、所建造的作品,你倡導的思想都會傳存下去。這都是社會客觀真實,而不是虛妄。

  3、只有社會主義能夠徹底防治心理病的流行!

  從上所述,要真正正確準確認識和治理心理精神病患,必須要有馬克思主義的觀念和方法為基石,客觀全面地首先解決認識認知問題!而徹底防治消滅各類心理病患的道路制度只能是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制度。

  新中國在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確實三十多年不僅消除了舊社會留下的一些心理精神病患,而且延續幾十年沒有了社會傳染性的心理精神病患,醫院也不需要專門的心理門診和心理醫生,人民的心理健康而激揚!勞動人民一旦當家作主,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國家、熱愛黨的優秀精神被傳染弘揚,對世界與社會的認知準確深刻,對西方的心理疾患的免疫力極為強大,從根本上堵死了這類傳染源和其宿主!

「 支持紅色網站!」

紅歌會網 SZHGH.COM

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
您的打賞將用于紅歌會網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傳播正能量,促進公平正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