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人民健康 > 食品安全

陸章流: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淺談糧食生產安全

2024-05-21 11:46:40  來源: 昆侖策網   作者:陸章流
點擊:    評論: (查看) 字體: / /

  自2016年4月15日我國成立第一個國家安全教育日以來,國家安全教育廣泛開展,深入人心,通過國家安全教育學習以來,使我感到國家安全教育的重大意義和必要性。譬如,以往我僅局限于認為保衛國家領土不受外來之敵入侵就是國家安全,但通過近幾年來參加的國家安全教育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國家安全不僅只是軍事上的強大和安全,它還涉及到國家的方方面面,諸如政治安全、生產安全、經濟安全、網絡安全、生物安全、海洋安全、民族團結……等等。國家安全隨時隨地存在著,就在你我每個人的身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在工作崗位上。各行業的安全構成了國家安全的龐大體系,維護國家安全需要各行其道,各顯其能,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綜合發力、協同發展。國家安全關系到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個個都是國家安全的責任人。

  在國家“三大經濟安全”中,糧食安全居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之首。糧食安全不僅只是一個民生吃飯問題,而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和國家問題。我國國家安全法明確提出了“國家健全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現結合自己的專業崗位,談談糧食生產安全的體會。

  縱觀我國糧食生產史,新中國成立之前,糧食生產仍處于刀耕火種、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狀態,百姓食不果腹。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已從1949年的20%左右提高到60%,進步很大。解放以來,我國興修水庫、造田造地、改良土壤,徹底告別等天吃飯的歷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單產和總產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以水稻生產為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遵照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農業生產以糧為綱全面發展,所有耕地全是用來種植糧食作物,但培育新良種滯后,以種植“包胎矮”“廣選”等常規老品種為主,由于品種退化,管理粗放,畝產量才是五六百斤,人們一直在溫飽線上掙扎;到捌玖十年代以后,開始推廣種植雜交水稻新良種,加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激發農民種糧的生產積極性,畝產一躍超千斤,從此,徹底解決了一直困擾人們吃不飽飯的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以袁隆平為帶頭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創新培育了多個水稻優質雜交良種和超級雜交水稻良種,畝產超噸糧,品質超群,全面實現了從吃不飽到吃飽,再到吃好、吃安全的三級跳躍。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糧食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更是保障一個國家安全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證糧食安全不但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更關系國家的安全穩定。習近平指出,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要創新糧食生產模式,優化生產技術措施,落實各項扶持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益。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長期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進口農產品只能用來調劑余缺,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完全依賴國際市場。

  近十幾年來,我國糧食實現連年增產的目標,但有一點要明確,糧食產量是田間估產(測產)統計數據,不像收購甘蔗產量那樣必經進廠過磅取得的實數。糧食雖然連年增產了,但是,對一個以14億人口為吃飯的特大國家來說,糧食是國關系計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基礎,任何時候對糧食生產安全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或麻痹大意。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糧食需求量存在著不小的壓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依然面臨著很多實際問題和挑戰,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我國進口谷物和面粉也在逐年增加。還有,我們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國糧食市場運行基本平穩,但長期供求卻趨于緊平衡狀態,特別是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潛在的安全風險依然存在。

  目前社會上存在著一種危險的論調,且多是掌握話語權或專家的觀點,那就是有錢就有糧。這種論調在和平年代是沒有問題,但是,現在國際形勢波詭云譎,局部地區動蕩不安,暴發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一旦出現世界大戰,或社會危機,這種論調不堪一擊。再是糧食進口容易受到國際形勢、經貿摩擦、外交沖突等諸多因素影響,市場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譬如,2020年初全球暴發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病以來,一些國家已明令限制糧食出口了,國際糧食貿易縮減,價格上漲。另外,為追求眼前利益,世界各地大搞經濟開發,自然生態環境遭受不同的破壞,致使極端災害天氣發生頻率增高,構成糧食生產很大的障礙,這更加引發全社會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和憂慮。

  從目前的形勢看,國際糧食市場還沒有出現貿易壁壘,有錢還可以買得到,雖然有的國家已開始采取措施有條件限制糧食出口,但這個時候還不是全面封鎖糧食的最佳時機。一旦我國糧食出現大面積減產,對進口依賴度增高時,美國有可能認為時機已到,就會拉攏(甚至以貿易為條件威脅、制裁等手段施壓)其盟國和其他小國不準出口糧食給中國。這從前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美國大選的混亂和任意制裁別國等局勢中可看出,美國歷來都是按照資本主義侵略、剝削、掠奪、欺壓的本質和意識形態行事,依靠自己軍事和經濟的強大實力,任意揮舞打壓、抹黑、制裁別國的棍棒,甚至發動戰爭,根本就沒有一個大國應有的信譽可言了。特別是近年來對中國高科技諸如芯片、尖端技術等實施封鎖打壓,達到了無所不用其極。什么國際慣例、國際規則、國際行為等都成了擺設,國際交往已然進入叢林法則,誰的拳頭硬誰就當老大。所以說,發展自己、做好本國的事就是最大的安全。

  當前美國賣給中國的糧食價格為什么比國內相對低一些?我們要清醒地看到,美國的糧食輸出政策是有險惡的隱蔽性,其真正的目的絕不是給中國老百姓得到什么實惠,而是想先以較低的糧食生產成本輸出中國,讓糧食流通領域的商人獲取巨額暴利,消費者嘗到一點甜頭,以此麻痹中國人糧食生產意識,挫傷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從而逐步取代中國糧食生產主動權,慢慢拖垮中國糧食生產,最后達到掌控中國糧食市場的目的。當然我們要承認,也不能否定的一個事實是,美國利用已掌握的農業高科技如轉基因生產技術等,加快培育糧食生產高產品種,大幅度提高糧食(主要是玉米、大豆)產量,增加糧食生產效益;其次,采取規?;a,管理組織化程度高,全程采用機械化作業,降低糧食生產勞動強度和投資成本,為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出口中國糧食作了支撐;第三,政府大額度補貼本國糧食生產者,破壞國際市場上糧食貿易平等競爭環境,操縱國際上糧食貿易價格,從而保證其國內糧農即使低價出口仍然獲得較高額的利潤。這是典型的溫水煮青蛙扼殺方式,值得人們的深思。當這一目標實現后,他就壟斷糧食市場,可以坐地大幅度提高糧價了,甚至禁止銷售給中國,讓中國出現糧荒,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中國部分學者和富商受此表面現象蒙蔽而產生了錯覺,得出了種糧不如買糧來得實惠的錯誤論調。

  從目前中國的黃豆生產和市場形勢看,近年來美國就是利用這個招數大量低價傾銷轉基因大豆到中國市場,因為中國人口多,需求量大,國產大豆品質雖然好,但種植成本高,產量低,效益低,由此推導出種豆不如買豆吃的結論。目前,國內的大豆生產已明顯萎縮,目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黃豆和豆油生產企業大都由外商(大多是美國富商)控股,美國轉基因大豆已初步實現了掌控中國黃豆生產及加工市場的目標。幸而黃豆屬副食品和飼料用途,還沒有形成立竿見影的控制效應。

  不但保障糧食自給,還要保證吃好,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才能集中精力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F實生活中已出現一個明顯的問題擺在國人面前:自從計劃生育放開后,全國人口出生率不升,反而逐年下降,許多人口專家和主流媒體大都認為房價、教育幾乎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加上社會保障滯后等,造成生孩子成本大而不愿生,這些只是表面的影響因素,而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卻很少有人提到。愚人敢說,在中國的家庭中絕大多數人家都是想生育繁衍后代的,但在我們身邊不難發現,很多年輕夫婦結婚多年了卻是怎么的努力都生不出來。這明顯是與糧食食品安全問題有關。原因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必然要施放農藥、化肥、激素、催長劑等化學元素防治病蟲害和促進生長,糧食食品生產加工也一樣,防腐劑、添加劑、保鮮劑都是允許適量使用。雖然國家有統一的劑量標準,但在使用過程中很多都是生產者隨意施放,難免超劑量使用,殘存量自然增多,對人體生長發育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轉基因問題,直接在生物界的生育規律中反映出來。

  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目前人們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眾說紛紜,至今政府也沒有一個科學權威的解釋或規定。轉基因是人工從一種植物體內選取優勢的基因片斷強行插入另一種植株體內的雜交。也就是說完全由人工控制植物的生理、生長態勢,違背了自然規律的優勝劣汰法則,極易引進生物鏈繁殖進程的災難性錯亂?,F實中,不同種類間的馬和驢配種(類似轉基因)產生騾,騾體質強大但絕育了。就是雜交水稻(三系)中也有一組“不育系”,培育的第一代種子表現優勢,從第二代起分化衰減,不能使用了。不過放心的是,雜交育種的基因是經過植株體內本身生理選擇后的“雜交”。

  農產品和食品加工體系膨大,檢測體系又難跟進。最簡單的例子是,家庭中普遍飲用的白開水,放置24小時就變味不能喝,瓶裝水可保存一年時間不腐化,里面放了多少的防腐劑呀。在食品加工中,全國那么多的食品加工廠,就是一個縣市就上百家,但檢測機構才有那么一二個,且只能檢測普通的物理現象。諸如,短斤少兩、有無商標、摻雜使假等,根本無法檢測化學元素的殘留余害。諸如在生豬、禽蛋、鮮魚、水果產品上采用的高毒添加劑,如瘦肉精、蘇丹紅、硼砂、硫磺、保鮮等,只有省部級檢查機構才檢測出來。在種植方面,過量使用激素、催化劑、膨脹劑、化肥、農藥等,導致蘿卜大過東瓜、辣椒比巴蕉大、黃豆賽過葡萄,種田完全拋棄了千百年來使用的農家肥,全靠化肥、農藥催長、防治……這一方面是科技進步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人類為想一夜暴富而追求的高利益的畸形表現。

  當下我國糧食生產安全面臨諸多實際困難和問題,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主觀因素的影響。其中,客觀因素最為明顯的是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諸如,洪澇干旱、病蟲為害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加上多年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水利澆灌效率低下,機械化程度不高,一旦出現災害天氣,產量下降,糧食安全就受到沖擊。

  糧食安全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我國正處于加快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時期,糧食安全面臨著耕地減少、品種培育不能滿足生產需求、品種退化快、規?;a程度低、提高單產空間已接近峰值,以及人口增加、農業非糧化、水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直接構成了威脅國家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因素。

  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不高。由于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種植糧食已不是農民單純依靠的經濟收入,許多農戶種糧只是口糧需要,加上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都進城打工,農村老齡化趨勢明顯,農業生產勞力出現短缺現象,糧食生產前景很不樂觀。特別是種糧經濟效益低,農資漲價幅度遠比糧食漲價幅度大,投資成本高,因而耕地去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趨勢在山區丘陵地區問題突出。

  我國人口多、耕地少,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堅持基礎。但這些年來由于工業化、城鎮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在占用不少的耕地,形成了一個占用耕地沒商量的局面,小城鎮小占用,大城鎮大占用,原來許多城鎮周邊插牌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現在都變成了鋼筋水泥樓。雖然政府也制定了耕地占補平衡的規定,但占的多是平地良田,補的則是新造瘠薄田地。新造田地土壤都是就近挖土填充,生土肥力低,缺少微生物,加上耕作層尚未形成(水田的耕作層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耕作才形成),漏水漏肥嚴重,單產低。再說,耕地占補平衡無異于畫餅充饑,甚至自欺欺人。不是嘛,占用的已占用了,而用于補充的原先就存在那里了,只是平整改變土地的形狀而已,哪來占補平衡之說?況且,新造耕地地力差,作物生產弱,效益自然也是低的。保護耕地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絕不能只在政府例行會議上領導強調幾下、媒體見報發幾聲就了事,或是喊幾句口號、掛幾條標語橫幅、插幾塊牌子就心安理得,而是到了真正下功夫嚴防死守的時候了。

  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是調動起來了,對解決當時溫飽問題確實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農業生產仍停留于單家獨戶的傳統小農經營模式,還不形成規模生產,更解決不了生產上遇到新的大問題和挑戰,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已然成為我國最初制定的“四個現代”遠景宏偉目標的木桶定律中的短板。多年來,地方政府都在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土地流轉,明確扶持發展高效農業,對種植高效益經濟作物的如水果、蔬菜、藥材、桑蠶、畜禽養殖業,以及觀光旅游農業等產業,從信貸資金、財政補貼、技術指導等多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扶植,而糧食作物卻常常被排除在外。同時,山區丘陵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和基礎設施差,土地流轉的驅動力不足,難以形成大規模大面積土地流轉,即便公路沿線和城鎮郊區有一部分租賃田地經營,也是小打小鬧的,不形成規模經營。而且,當前農村土地流轉中工商資本進入比較明顯,逐利是市場資本的本質,因而,經營者租賃的農田大都由糧食生產轉入經濟利益高的水果、蔬菜、桑蠶、藥材等經濟作物產業,有的進入旅游娛樂化產業,更有甚者用耕地來種桉樹。

  從目前糧食生產的實際看,地力、品種、技術的潛力幾近極限,特別是化肥農藥的濫用,致使土壤中微生物益菌的滅殺,加上耕地長年連續重茬耕作,重種輕養,沒有進行輪作,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耕作層原有的有機質逐漸耗盡,地力逐年下降,土壤正在喪失自我修復能力;糧食新品種研發滯后,良種更換率低,當前推廣種植的當家品種已連作多年,品質衰退,產量也都接近極限;所掌握的生產技術也使盡全力推廣普及,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再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的產量空間小,難度加大??梢哉f,當前糧食生產上主要是靠多施化學來增加產量,導致土壤板結,加重污染源,土壤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同時還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憂。受上述品種、水資源、土肥和環境等因素的約束,提高糧食單產量難度越來越大。

  面對國際風云變幻的政治經濟形勢和國內復雜多變的形勢,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糧食生產安全這根弦。糧食安全必須立足于國內生產,依靠自己,牢固樹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飯碗里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的意識,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制定行之有效的優惠政策和有力措施,激發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保證國內糧食供需長期穩定,才能牢牢掌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首先,確保糧食安全,耕地是基礎,科技是希望,農民是主力。首要條件是切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守住耕地面積紅線不能突破,嚴禁耕地丟耕丟荒,全面落實每年中央一號有關糧食生產政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單產和總產,實現種糧增產與效益同步提升。

  其次,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激發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擴大規模生產,增加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在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逐步增加種糧補貼和提高糧食收購價格,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尤其是,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加上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青年都進城打工去了,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留守。由于農村勞力缺乏,許多農戶種田只為口糧,甚至耕地被丟荒,農村衰落明顯,農業生產總體呈現衰退跡象,這應引起上層建筑足夠的重視。

  其三,依靠科學技術,加大良種培育繁殖投入,全面加強中低產田改造,用地與養相結合,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和品質。一是加快糧食品種更新換代步伐,推廣種植良種,全面提高單產和總產;二是測土配方施肥,NPK配合施用。

  其四,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戶自行建立合作社,小塊并大塊,以便推廣機耕作業,降低勞動強度,減少生產成本。

  其五,在國家種糧補貼的基礎上,各級地方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加大糧食生產投入,要拿出以往鼓勵發展種植經濟作物的獎勵辦法和干勁,加大力度給予種糧更為優惠的扶持政策,自覺擔起糧食生產安全的責任。

  最后,提倡節約糧食,反對鋪張浪費。由于倉儲設備不完備,糧食產后儲存環節霉爛、蟲害、鼠害等損失驚人;由于食物豐富,導致人們對糧食消費浪費不重視,學校飯堂、酒店等消費場所剩余丟失的糧食嚴重。要加強糧食產后管理,全面提升改造農村糧食倉儲設備,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讓人們對節約糧食、珍惜糧食成為自覺行動。

  目前,我國扶貧攻堅戰已全面實現脫貧摘帽的目標,正轉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階段,鄉村振興重點在農業產業的振興,糧食生產是農業生產的第一大產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超常規舉措確保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ㄗ髡呦蛋偕凶鲄f會員、農藝師,代表作有《探析導致土壤污染直至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因》等;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 支持紅色網站!」

紅歌會網 SZHGH.COM

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
您的打賞將用于紅歌會網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傳播正能量,促進公平正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