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歌會網編者按】在今年3月成功舉辦紅歌會網第一期中醫培訓班《工具中醫班》后,我們第二期中醫培訓班《工程中醫班》即將迎來開班(點擊查看詳情>>)。這是前段時間我們舉辦的公益講座——《工程中醫》導論課。這次課比以往的公益講座要更有深度,更有干貨,但卻講得通俗易懂。羅老中醫為大家講了什么是“工程中醫”,《工程中醫》為什么要講《傷寒論》,為什么一說《工程中醫》就要聯系到《傷寒論》。對中醫經典《傷寒論》作了深入的精彩的解讀。本文為羅老師《工程中醫》導論課第一課的詳錄,發表于此,供廣大中醫愛好者參閱。
紅歌會大眾中醫公益講座——
傷寒論經方醫學體系
——《《工程中醫》》導論
?。ㄕn程詳錄)
主講老師:羅先勝
2024年5月11日
本課主要講述了傷寒論經方醫學體系的發展和應用。羅老師提到通過《工具中醫》學員們的反饋,已經達到了預期目標,并且還有超過預期的效果。在課程中羅老師詳細解釋了傷寒論經方醫學體系的歷史性突破,包括漢唐經方醫學體系里的傷寒論文獻,以及張仲景的傷寒論對中醫核心基礎理論和臨床理論的貢獻。
傷寒論經方醫學體系,又叫《《工程中醫》》導論。今天的這次中醫的學習,會聽見“工程中醫”概念,可能會有一些想法。有些同志會認為,從來沒有聽過這么講過,是不是會有標新立異的感覺。我們要跟大家先把這個概念再交代一下。
《工程中醫》主要是針對前面我們講的《工具中醫》來說的,而前面的《工具中醫》是對廣大的中醫愛好者要迅速地進入中醫,一開始進入中醫就會臨床,我們就充分吸取前輩給我們的一些中醫學的臨床成果、理論體系,讓我們一下子就把這些作為方法作為結論來切入。
我們不要去把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詳盡的去學一遍,而是一開始就直接對癥來用藥。把中醫作為一種工具理性來使用。但是,我們知道這只是讓廣大的中醫愛好者迅速的切入中醫臨床,能在短期內把我們學到的一些臨床方法運用到自己的身上和家人親人的身上。這一點已經通過學員們的反饋已經達到目標,并且還有超過我們預期的目標。但是,這只是進入中醫的第一步。
我們學《工具中醫》的同志發現會發現一個問題。有一些問題,它不是《工具中醫》所能解決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把中醫的知識繼續的深化,也就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且整個體系要完整,體系完整了以后,我們才會融會貫通。
所謂《工程中醫》就是我們的每一位中醫同志對待中醫方法,就像工程師一樣,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會設計要會規劃,然后還要會施工。也就是說設計、規劃,施工,從戰略到戰術等等都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工程中醫》導論分兩部分來探討。第一部分享傷寒論經方醫學體系的歷史性突破。
這里面就出現一個問題,《工程中醫》為什么要講傷寒論。也就是為什么是傷寒論?為什么一說《工程中醫》就要聯系到傷寒論。這是我們要回答的問題。
為什么會聯系到傷寒論?大家知道傷寒論是我們漢代的張仲景,又叫張機,大醫學家的著作。我們這里說的傷寒論,不光是我們目前的出版界的。比如說宋本傷寒論,趙開本傷寒論,不光是這些。我們所說的傷寒論是迷散在民間,特別是迷散在漢唐經方醫學體系里邊所有傷寒論有關的文獻??梢赃@樣說,目前我們的傷寒論版本只是一個殘本,它不是張仲景傷寒論、傷寒雜病論,不是張仲景經方醫學的全貌。因為我們后來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發現漢唐的經方醫學體系里邊,很多方子都是沒有在傷寒論上,但卻注明是張仲景的方。我們把這些方拿來對照,整個傷寒論的經方醫學體系,發現這些方的架構完完全全跟傷寒論的理論體系是一以貫之。我們現在做的事就是,既把目前的傷寒論作為藍本,同時也會看成是產本。然后把漢唐經方醫學這些文獻里邊記載的寫作說是傷寒論是張仲景方的,把它歸為整個傷寒論的經主醫學體系的方陣體系。
這里的傷寒論的概念要廣義一些。每一位同志在聽課的時候,一定要有概念思維,概念它有變動,有內涵,一定要聽清楚所講的每個概念,它的內涵、外延是什么,一定要注意邏輯,特別是學《工程中醫》,邏輯必須要提高到最高的一個高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張仲景的畫像,是一個傳統的畫像跟傷寒論的版本。
為什么說《工程中醫》一定繞不開傷寒論。傷寒論深度內涵著《內經》、《難經》、《本草經》的天理大道,這些經典都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所做的醫學大道理,特別包括了整個天理大道。傷寒論還全面詮釋和演繹了中醫的核心基礎理論與臨床理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整個中醫的基礎理論體系其實隱含在傷寒論里面。而且傷寒論最有價值的是,它還科學的體現了中醫的臨床的整體框架與不二法門。法門很多,可以不但是不二,可以三,可以四。但你一定會發現,當你把《工程中醫》傷寒論經典醫學,經方醫學學了以后,你會發現,傷寒論的體系才是醫學最完整最圓融的體系。因此,我們把它叫無二法門。這樣的話,傷寒論靈活地展示了中醫臨床方藥變化的理法與技巧。
也就是說,整本傷寒論、整個傷寒論經方醫學體系,它是對整個中醫的理、法、方、藥一以貫之形成的天衣無縫的自洽的邏輯體系。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話來概括它,叫中醫的大廈在傷寒論,中醫的源頭在內經不錯,在本草經不錯,但是大廈要蓋起來,還真是在傷寒論,所以中醫的大門也在傷寒論,中醫的奧妙、奧秘也在傷寒論,中醫的臨床更在傷寒論。黃帝內經講理,神農本草講藥,而傷寒論是理、法、方、藥一以貫之,理論、臨床一以貫之的醫學體系。
經方醫學體有三大階段,這是一個粗略的歸納。我們以扁鵲為中心,它可以分為叫前扁鵲的經方醫學,還有扁鵲時代的經方醫學,然后是仲景經方醫學。
大家看這個圖,就會發現,經方醫學體系,從扁鵲醫學到仲景醫學,它是越來越豐富。到了仲景醫學這一邊,它就達到一個非常的圓融,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前扁鵲時代,體系不完整。在扁鵲醫學時代也不完整,它有欠缺。到了仲景醫學,整個經方醫學體系就非常的圓滿和圓融。
為什么仲景稱為醫圣,就是這個道理。大家稍后會看出仲景之所以稱為醫圣具體的常識和建樹。我們來看一下前仲景醫學是什么一回事。前景仲醫學就是說張仲景前面的經方醫學叫前仲景醫學。它難以解決的臨床問題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孫思邈的這段話。
孫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九傷寒上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鉆仰。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
孫思邈在這段話當中是說傷寒,雖然有發燒,但不是所有的傷寒發燒都要遵照前經方醫學時代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有一個地方的發燒恰恰就不能用陽藥。有一種情況,哪種情況,我們下一步會推進。我跟大家就說一句話,就是表癥。表癥發燒,比如說我們受到傷寒,流感感冒。我們體溫會高到什么,我們體溫會高到40度。但是一邊發高燒,一邊怕冷,量體溫是40度。摸著全身也很燙。但多多少少有怕冷的感覺。敲開舌面一看。舌面淡紅水滑,沒有里邊的熱癥,這種燒它叫表熱。是表部溫度很高,表部溫度高,沒有內熱的話,絕對不能用大青葉、知母、石膏。那張仲景用什么藥,張仲景用的藥會把我們習慣性思維嚇一跳。在發高燒40度41度,張仲景竟然用麻黃、桂枝來進行對峙。這跟我們常規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跟我們的前經方醫學思想是不可想象的。乃至當今的很多現代西醫,也是只要發高燒。都會用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思維去對峙。我們是學中醫的同志也會有思維說明。這說明人類經方醫學的發展,我們現在中醫工作者學中醫的簡短的歷史,也是經方醫學長達千年歷史的一個縮影。也就是說,經方醫學演變當中的所犯的錯誤在我們一個醫生學中醫當中短短的十來年所犯的錯誤是異曲同工的。
學習《工程中醫》不像《工具中醫》那么浮躁了。這里邊有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層層推進,邏輯與體系是非常嚴密的。大家看上圖兩邊的話,不分表里、水火局限。也就是說前經方醫學它是不分表里的,只分寒熱。只分寒熱,也就是說只分水火。只有水濟和火濟,水癥來了,用火來克?;鸢Y來了,用水來克。就是這么簡單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醫學思維。
我們來進一步往下推進。前景仲醫學難以解決臨床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剛才我們說難以解決的是表熱怎么處理。但是還會出現一些并難解決的臨床問題。比如說這個臨床問題。這里有一個臨床問題,叫一患者,傷寒五六日。一個患者已經感受到傷寒,感受到新冠肺炎,有五、六天了。那當下的癥狀,有頭汗出,頭上會冒汗,微微的怕冷,但是手足摸上去是涼的冷的。心下滿,就是胃部劍突下邊叫心下,也就是我們當今的叫胃脘,胃那個地方有一種脹滿感,是不想吃東西,叫納差,大便是硬的,脈是沉細。
同志們,今天不是說要跟大家去講臨床。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臨床,連作為神醫的扁鵲,他有很多的疑難問題。但是遇到這個問題,扁鵲是很為難的。扁鵲醫學它是解決不了難題的。我們是把扁鵲看成神醫的。神醫之所以神,它是能夠起死回生,治療一些疑難大病的。醫必定法,法無定法,法外有法。扁鵲醫學對臨床,就在他的法外。分享的這個醫案,臨床問題,它超越了扁鵲醫學的方法體系,所以他難以解決。
我們的醫圣張仲景,他是繼承了扁鵲的醫學體系。但是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當遇到這種臨床解決不了的時候,張仲景就創新的引入了一個半表辦里的體系。由于景種引入了半表半里,那么潛臺詞是什么?潛臺詞就是說扁鵲醫學解決了寒熱。扁鵲以前的醫學是不分表里,只分寒熱。到了扁鵲,扁鵲就不但要分寒熱,還要分表里。也就是說扁鵲的最大貢獻是把前經方醫學的只分寒熱,這叫兩醫醫學,把它演繹到寒熱表里就變成了四項醫學。始終解決不了這個臨床問題。所以張仲景就在扁鵲醫學的四項醫學基礎上再引入一個半表半里。具體也不叫引入,而是叫發現。他發現了不但有表里寒熱,還有半表半里。由于他發現的半表半里,所以經方醫學就從扁鵲的四項醫學又向前推進,發展到三陰三陽醫學。三陰三陽就叫六經辨證。這樣來的話,就把醫學的演化從兩醫,發展到三陰三陽,形成了一個非常圓融圓滿的體系。這就暗合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前經方醫學時代還在道生一,到了扁鵲醫學一生二,其實就是四項醫學。然后到了景仲醫學,他才引入三的演化規律,就是三生萬物。這個問題有點抽象,我把人體分為三步分析出來給大家看,就會徹底明白。
張仲景,其實也可以算是叫醫學世家。他的父親雖然說沒有歷史依據說董醫,但是他家族中的有一個叫張伯祖。是非常厲害的一位醫家。張仲景醫從他。
從上圖右邊可以看到兩行字,仲景方論湯液,識用精微過其師。就是說張景仲廣論湯液經,見識和臨床運用非常精微,超過了他的老師張伯祖。圖左邊伊尹撰用神農本草,就寫出了湯液經,張仲景就在湯液經的基礎上廣論。他已經更加的廣泛的論述、運用,其醫學精微超過了老師。
上圖中間的主題叫方源湯液,就是張仲景的經方體系發源于、溯源于湯液經。湯液精有陰旦湯、陽旦湯、青龍湯、白虎湯、豬蹄湯、玄武湯盡是用我們道家的一些概念來演繹。而張仲景的醫學體系恰恰是發源于湯液經,并把湯液經的陰旦陽旦進一步的升華。就從前經方醫學時代的、前扁鵲醫學時代的經方體系,主要是經驗。而到了張景仲,就是把經方醫學體系,從經驗推到了經典,從經驗的以藥對病,說白了,可能就是我們的《工具中醫》,可以這么去解釋。從經驗的以藥對病就圓融到發展到辯證論治,這叫從經驗到經典。
張仲景的醫學,首先發源于湯液。但是他的方法,又繼承了扁鵲。他的方證是湯液經的方證。張仲景的傷寒論的方,基本上可以考證是湯液經的傳承。但方法就超過了湯液經,它就更加有體系,更加的全面。
這個方法是怎么演變過來的?張仲景醫學的方法是源于扁鵲。但扁鵲只有表里觀,而張仲景不但有表里觀,他還發現了半病。
什么叫半病,叫半陰陽、半表里、半寒熱、半虛實。半陰半陽,半表半里,半寒半熱,半虛半實,陰陽夾雜,表里夾雜,寒熱相會,虛實相錯。所以我們叫發現了半病。由于張仲景從扁鵲的表里醫學到了自己的表中里醫學,他發現了中間半陰陽半表里半寒熱半虛實。我們說他發現了中。那么就創立了六經辯證。所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都有了。因此整個傷寒論的經方醫學體系,就是三陰三陽體系。又叫六經體系。
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我們學習,一定要跟著邏輯走。現在是把概念亮出來跟大家講,叫推進概念,而不是讓你懂。是讓你知道有這個概念了。真正要懂這個概念,可能要學到幾次課以后。今天的課只能讓大家懂陰陽,而不是要讓大家懂三陰三陽。
張仲景的醫學體系,它不但有表里觀,還有表中里。不但有表里半表里,而且在表部又把前經方醫學向前推進。前經方醫學的表部,只有寒熱。但是張仲景就分得三個出來,叫表證再分,發現中風。
前經方醫學時代沒有中風的概念,只有寒病熱病,或者說寒病溫病。但張仲景就發現了中風,因此叫傷寒中風溫病。由于張仲景發現了中風病例,一下子就打破了前經方醫學時代的治病只分寒熱,而對病傳病解毫無規律可言。張仲景由于發現了中風了以后,發現很多病之所以會傳遍,就是因為有中風。同志們,今天也不是要讓大家知道什么叫傷寒,什么叫中風,什么叫溫病,是讓你知道這個概念,讓你知道張仲景由于發現了中風,使得整個病的如何發生,如何傳遍,傷寒如何轉變成溫病,傷寒如何轉變成內傷,急性病如何轉變成慢性病等等的一切病傳來傳去的這些病理機制就了如指掌。
張仲景確實是經方醫學的最后的圓融和升華。上圖的左邊,表里觀、正邪觀、津液觀,這是到了仲景醫學,這些觀點就樹立起來了。上圖的右邊,精氣論、營衛論、胃氣論,這些在內經就有了。但是張仲景以他的經方醫學體系對黃帝內經的精氣論、營衛論、胃氣論作了創新性的一些解釋、解讀。但是張仲景的經方醫學體系最關鍵的價值在哪里?有八個字。一旦我們最后把這八個字解決學會,我們學習整個醫學就是八個字:里邪出表、陰證轉陽。
你如何能做到里邪出表、陰證轉陽呢?一個癌癥病,你能把他的邪氣從里邊治到出表,讓他來一次大感冒,讓他來一次牛皮癬,讓他來一次營血病,這個病就算大功告成。一個已經頻于要休克的患者,叫陰癥,如何要把他制成發燒,脈宏大,那么此病的才算叫徹底的解決。現代醫學也好,現代中醫實方也好,現在治病達不到效果。我們會跟著患者的感覺走,讓里邪就在里邊吧,不要出來騷擾,你出來燒著了以后,癥狀會加重,還說我醫生水平不高,還說我用藥用錯了。你就慢慢吞吞的在里邊去溫水煮青蛙吧!這就是什么,這就是現代醫學。
現代醫學,跟現在中醫都是這樣子的!它有這個問題。但經方醫學它要治病的。全愈的象征是要里邪出表,陰證轉陽。通過張仲景把表證再分成傷寒、中風、溫病、發現中風,他就掌控了疾病的病傳病解。那么整個傷寒論的醫學體系到此為止,告功大成,不但有三陰三陽的這個方法,最重要達到以里邪出表,陰證轉陽。而且在治病過程當中,對于陰陽的這種把握,它會出現掌控疾病的來朧去脈與愈后轉歸,叫病傳病解。
真正得到張仲景經方醫學的精髓,獲益最大的歷史上第一人就是孫思邈。
現在來看一下孫思邈的家世。他少年時代,不但父母早亡,還遭冷風,也就是受傷寒了。求醫問藥就弄得一個傾家蕩產。到了中年,才發奮苦學醫術,毫無多大的進展。到了60多歲,他出現了一個現象,獲得了秘本傷寒。所以孫思邈有一句話,叫江南諸師秘仲景要不傳。
傷寒論張仲景的很多方子,有些在傷寒論不假,但是有一些方式和方法還不在傷寒論,而是散落在當時的江南各大醫家。而孫思邈就有機會獲得了收集到了這些秘本,寫在千金翼方里邊。這就是孫思邈得到了傷寒論以后,他的醫學就突飛猛進了。不幸的是,80歲他又出現了偏癱中風,但是他學到了經方醫學,就用什么來治療?快要掛掉的時候,他吃了經方醫學的續命湯。那個續命湯里面是有麻黃湯的,用麻黃湯治療中風在當今的現代醫學,以及我們當今的中醫叫現代中醫,現代的西化中醫是不可想象的。孫思邈就吃了續命湯了以后,就十天十夜流汗不絕。所有的故障,所有的廢物,所有的邪氣都排的出去了。
通過這次徹底的洗禮了以后,最終延續到經方醫學的體系去找,孫思邈就走到了141歲。孫思邈是當今有史可考的不是神仙玄幻的無根無據的壽命最長的醫學家!
雖然說張三豐200多歲,彭祖600多歲等等,傳說成份非常大,但是孫思邈是有考證的。
我們現在就可以得出結論,張仲景的醫學圓融的境界達到什么程度?就相當于他已經有一把鑰匙能夠解開各種疾病的門。那我們的現代中醫,沒有鑰匙,它可能只有一把錘子。它要進入疾病之門,就沒有鑰匙怎么辦,它就用錘子去把鎖去敲爛?,F代中醫實方醫學,總體上還是好。它沒有把門給砸破,僅僅是把門的鎖給敲爛了,鎖損比較小。如果是現代醫學就不會這樣子的溫良恭儉讓,拿錘子去錘??赡軐嵲诩绷艘院螅梢阅弥ㄋ幇?,或者說更重的東西把門給破門而入。破門了以后,不但門給傷了,門的周圍的墻壁以及離門比較近的家具也打傷了,打壞了一些。
我們用這個話語可以看出經方醫學到現代中醫到現代醫學的層次的高低、警戒的高低。所以,經方醫學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華民族同胞、同志不惜一生代價,盡畢生精力去學好的。
要說什么叫文化自信?我認為這也是文化自信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各位同志,咱們任重而道遠。今天跟大家介紹經方醫學體系是有沉重感的。在當今,我們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使命感,要去學經方醫學,可能我們有些同志是耐不住寂寞的。但是你真正走進了經方醫學以后,你哪里來的寂寞呢。毫無寂寞可言,經方里方是有很多的五彩繽紛的閃閃發光的寶藏,正在靠我們同志們去發現、去挖掘。
經方醫學做一個小歸納,有原始經方醫學、有扁鵲經方醫學、有仲景醫學。原始的經方醫學只是經驗之方,是寒熱,叫兩醫醫學,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到了扁鵲經方醫學,他發現了一個表里寒熱,叫四項醫學。一旦發現了表里觀。這里邊的醫學就高了一個相當高的層次。但是到了仲景醫學,就有表里半表里,寒熱半寒熱,虛實半虛實。六經辨證業已形成,形成了圓融自洽的醫學體系。
那么整個經方醫學體系是什么情況?同志們,第一要辨陰陽。這里只聽我說,不需要搞懂。下邊要一步一步的把這些搞懂。首先要辨陰陽,辨了陰陽了,以后還要在陽當中辨三陽,陰當中要辨三陰。先辨陰陽,假如這個病在陽,是陽癥,那么是太陽,陽明還是少陽?這個病是在下邊的三陰,那么是太陰,是少陰,還是厥陰?
第一,先辨陰陽,然后再辨三陽三陰。辨了以后還要辨表里寒熱虛實。辨了這些還要辨水火氣血。這個病是在水,還是在火,是在氣還是在血?具體它有這些傷寒,中風、瘟病這些概念。有經津液論、有營衛論,有胃氣論,有精氣論這些方法。最終要知道這個病是怎么走,這個病是從哪里來,要往哪里走?從哪里來要經過哪些方證?往哪里去要準備哪些方證?最終要落實在方證上。所以經方醫學看病,它是有戰略的。敵人在哪里?敵我態勢目前處于什么態勢?戰略將向在哪里演化?革命的第一階段要干什么?第二階段要干什么?第三階段要干什么?既有戰略論,也有階段論,既有先前的預判,也有臨床的應對。所以,它就是一個戰略戰術、理法方藥一以貫之的體系。
經方醫學體系會涉及哪些概念呢,你們說難不難,你看,整個經方醫學體系的概念都在上面的圖里了。今后我們學習的概念,所有的概念都在這張表。你說它難嗎?它是一個大道至簡。如果你去學西醫,你們說這張表能不能把西醫的概念給講清楚?西醫的病名成千上萬,病名都成千上萬,還別說俗語概念。光從這上表也可以看出,經方醫學體系也是一個大道至簡。雖然至簡,但它已經有大道。要把大道搞清楚,是要下一定的功夫的。
今天的第二部分,就要跟大家講三陰三陽六經辨證千年懸疑解。今天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什么叫陰陽,也要知道三陰三陽。
能夠知道概念,今天大家的收獲非常不小。因為已經有人學了半輩子的中醫,不一定知道什么叫陰陽。他可以隨便舉出成千上對個陰陽。他說上為陽下為陰巾,前為陽,后為陰,他可以把平常各種文獻上,大街小巷的各種說法,可以說出來。我有一位中醫同道,他也開始在學中醫。他現在說陰陽我都已經聽不懂了。他把很多哲學的陰陽、醫學的陰陽全部搞在一起。他一論述就可以論兩個小時的陰陽。但是我聽了以后云里霧里。就說明口頭上把把陰陽說的唾沫四飛的的,不一定抓住陰陽的要害。
那么,陰陽是什么?同志們,陰陽究竟是什么?一定要知道中醫的陰陽,它不是一個很寬大的哲學概念。中醫是講醫學,它的陰陽一定是陰陽的醫學的陰陽。我們有些學者,有些同志會說,咱們中醫雖然不科學,但是它是超科學的科學。這是第一句話。有些同志會說,中醫雖然不科學,但它很哲學,它是哲學。也就是說,把中醫定義為超科學,就找到了中醫合法性的救命稻草。把中醫定義為哲學,就找到了中醫的合法性的救命稻草。就繞開了現代醫學的糾纏,說中醫不科學。這個問題很大。
我跟大家鄭重其事地宣布,中醫的陰陽就鎖定在醫學范疇,就是醫學范疇的陰陽。我們來看這個圖,它就是一個人體的血液循環的圖。
能看清楚圖,整個醫學陰陽玄機就在里邊,奧秘就在里邊。所以我要帶動大家把圖給看好。
紅色的是動脈血管,藍色的是靜脈血管。從這里可以跟大家說,動脈血管就為陽,靜脈血管可以為陰。你看,這就是醫學的陰陽。人體的動脈血管它從哪里打出來?它從左心室打出來,打出來以后分兩步走。一步它要往上邊走到心肺腦。你看這個動脈血管,紅色的。一步它要往下步走,叫腹主動脈網。往下步走,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沒有?往下步走的動脈管分兩個方向。一個方向直接到下邊的腎,下面的盆腔,那叫泌尿系統。最下邊有一雙腳,包括盆腔,兩只腿,包括臀部。它說明盆腔生殖系統,它的血液也是由心臟直接就過去了。但是有一個地方的血液很奇怪,就是消化道的血液從心臟過來以后,又從靜脈回到心臟。下面的腎,一邊是心臟過來的動脈穴,它過濾了以后,然后它有個靜脈穴,直接就回到了左邊,叫下腔靜脈,它就直接回到了肺,直到回到了右心?;氐搅擞倚姆恐螅儆只氐搅朔?。最終,又在變成動脈穴,回到心臟。
腎部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它的動脈血管從心臟來,它的靜脈血管直接回到心臟。中間沒有中介。下邊的生殖系統一樣的,直接從心臟過來,然后再直接回到心臟,叫心肺。上邊的頭和肺也是如此。它的動脈血管直接來到了頭部,直接來到了心肺,然后又通過靜脈血管直接又回到了心肺。中間沒有通過中介。這些部份很特殊。
胃部它是以胃為代表,包括大腸小腸。胃大小腸甚至食管,還有很多部分,都從哪里來,都有個現象。從心臟來的動脈管,經過大小腸,胰腺,胃、包括脾臟,為了簡便用胃來代表,就是整個消化系統很特殊。整個消化系統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心臟來的動脈血管要經過它了以后,不直接由靜脈血管回到心臟,要回到肝。消化道的所有靜脈都要回到肝,叫門靜脈。這就是消化道總的經脈,通過肝臟的解毒處理以后才回到心臟。所以消化道很特殊,它要經過肝臟的解毒,它才會最終由靜脈血管又回到心臟。
各位同志在聽我解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動脈血管是從心臟供應到全身,靜脈血管是從全身各部又運化廢物又回到心臟。所以動脈是供應營養,供應能量,靜脈是排出廢物。是這么一個情況。
動脈血管到了消化道很特殊,先經過消化道,最重要經過肝臟的解毒,過慮處理,又才匯到下腔靜脈,回到心臟。而其他的頭、心、肺、下邊的腎、泌尿系統,還有生殖系統以及體表四肢,它都是直接由心臟來的動脈血管,不經過肝臟,直接又由靜脈回到心臟。
現在發現沒有,陰陽分出來了!陰陽的原始意義就是動脈血管。陰陽為動脈血管起供應能量的作用。陰為靜脈血管,起運輸廢物的作用。
那么三陰三陽怎么分?要先分表中里。剛才我們講到前經方醫學只有表里。但是在張仲景時代就有表、半表半里、里。那么哪些是表,半表半里,四個字太難得念,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中,也可以叫交通樞紐的樞。
凡是頭部,凡是脊柱,凡是頭像,凡是四肢,凡是心肺,都是由心臟打出動脈穴直接又由靜脈血管回到了心臟,中間不經過任何的器官。這一種就叫表。下邊的腎,下邊的泌尿系統,下邊的生殖系統,下邊的兩腳,它們都有一個特點,都是由心臟直接供應動脈穴,然后通過自家的循環以后,由靜脈血管直接回到了心肺。這一種通通叫表。
人體三部,表、樞、里。
表:頭項背脊柱四肢百骸、心肺泌尿生殖系統、胰腺外內分泌腺體、胸腹外體表大部分皮膚;
樞:肝膽胰腺脾、三焦膜心包;
里:消化道系統、部分胸腹壁。
凡是頭項背脊柱四肢百骸各個細節。它都有個特點,都是動脈管,直接從心臟出來,經過它本身了以后又由靜脈血管直接回到心肺。
心肺泌尿生殖系統也是如此。包括腎泌尿系統以及盆腔的生殖系統。它們的動脈血液直接由心臟來,結果它本身以后,由它本身的靜脈直接回到了心臟。這一些部分統統叫表。還有一些胸腹外,那一些體表,我們人體的大部分皮膚,從胸部和腹壁除外,特別是手,四肢的皮膚,頭項背的皮膚,它的毛細血管直接是由動脈血管由心臟打出動脈血管直接就回到了心肺,這些部位通通叫表。這個非常的關鍵。
表部畫的圈圈是粉紅色。頭像,心肺以及下邊的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包括脊柱四肢都叫人體的表部。草綠色的圈圈,整個消化系統就叫里部。因為消化系統,它有動脈血管,直接供血。但是它的靜脈血管不能直接回到心肺。它要通過肝臟,所以這個消化系統,就叫里部。它包括:食管、胃、小腸、大腸。就是從食管到肛門的整個消化管腔腔。那個腔腔就是里部。由此,你們發現沒有,中醫的概念,經方醫學的概念,它是很精確的。它不是人云亦云,云山霧里,它不是。它是有確切的概念,有確切的位置可指。
打的黑圈的中間的圖,以肝為代表。這個肝,就是心臟來的動脈血管,有直接進入的。但是,它還有一個功能是要接收消化管腔里邊的所有臟器。就是食管、胃、大小腸。這些臟器都要記住它們的靜脈,你看一個回旋??偟撵o脈,就叫肝的門靜脈。它是要吸收的。所以它要通過吸收這些以后,解毒以后,才去回到心肺。所以我們把肝叫半表半里。但它是以肝為代表,它還有哪些臟器?它還有膽、胰腺、脾。所以你發現沒有?整個消化道、消化系統,是怎么分的呢?整個消化管,就為里,消化腺,就為半表半里。為什么消化腺又叫半表半里呢?因為消化腺有肝,你們發現它有個特點。它既可以直接接收到心臟打射動脈血。叫肝動脈。同時它又吸收到由消化道、消化管。總體分泌出來的靜脈血管。其實的那一條脈很特殊。它不是一般的靜脈。一般的靜脈是有叫靜脈管泵,防止血液導流。但是,肝臟的門靜脈是人體全身里邊唯一一個沒有靜脈泵。所以來到肝臟的血液,就會有重新倒回來。假如肝臟有毛病,肝也硬化,那么門靜脈它可能就會堵,因此肝臟的門靜脈的血又會倒回到其他的胃部、食管,引起食管靜脈的曲張,引起脾腫大。為什么肝有問題,脾會腫大,就是因為脾、胃、食管,最終都要通過門靜脈來流到肝里邊,肝一旦有問題,凈化的這些血液或肝有硬化,它就會倒回來,影響脾臟,食管、胃里。
同志們,發現了,沒有科不科學?今天我跟大家這樣解讀,可能有些同志。沒有經過經方醫學的洗禮,沒有經過中醫各學科各文獻的洗禮。大家感覺這個問題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但是我要告訴你,對這一個表中里的劃分。從傷寒論經方醫學體系到現在,對于陰陽表中里的三陰三陽的解釋。它可以有成百上千的學說。把這些歸類把這些成百上千的學說歸類了以后,把一些不重要的去掉,都有72種學說。很多學經方醫學的人,不但沒有學到經方醫學,大部分可能會被埋在這里邊。會被這些概念、門派,體系,進入迷宮出不來,出不來以后可能會被困在里。有些人埋了他就出來了,有些人埋了就埋下去了。所以學習經方醫學。我們特別是對那些花畢生精在傷寒論經方醫學體系里邊摸爬滾打幾十年,最終白頭到老皓首窮經,不管是被活埋的還是沒有被活埋的,都是英雄。那些沒有被活埋的走出來的,他對經方醫學體系有一些見解,他把它寫成成果來供后人去研究和啟發。我也被埋了很多次,只不過被埋下去也爬起來了。為什么有這個信念?就是沒有門派之見,廣泛的閱讀了從古到今的所有前輩老師的文獻。他們衣衫襤褸,披荊斬棘所創建的一點一滴,我都看得比珍珠還寶貴。
那么在這些啟發下,我們會獲得自己的一些的解讀。這個解讀行不行,最終要把這種解讀跟臨床跟整個張仲景傷寒論經方醫學體系的所有環節,所有方針做一些系統的對接。這個體系對接了以后,它是完密的,是完善的,是嚴厲的,這個解決方法就是正確的,這種解讀方法要能夠通吃其它各家老師的學派和體系。只有包容了各家老師的學派體系,而無局限性,這種解讀才是接近真理的。
肝臟這一邊,大家就要注意。它是以肝為代表的半表半里,但里邊包括了其他的消化腺,比如說膽、胰腺、脾臟,它都屬于半表半里,甚至它還包括了心肺的一小部分的循環。因為心和肺也是直接供血到了肝臟。同時心肺也供血到消化道,又匯集消化道所有靜脈又回到肝臟。所以半表半里主要是消化道的胰腺、肝臟、膽、脾。我在這里還有一個解讀。它還包括了心臟的一部分功能,叫做心包。這樣的話就完善了。少陽三焦系統,厥陰肝,就完善了。這些問題,我們到下邊去講。
到現在為止,我能粗略的感覺到,你們已經對人體三部的表樞里,有一個概念了。人體三步表、樞、里。我們重復一遍。
表:頭項背脊柱四肢百骸、心肺泌尿生殖系統、胰腺外內分泌腺體、胸腹外體表大部分皮膚;
樞:肝膽胰腺脾、三焦膜心包;
里:消化道系統、部分胸腹壁。
人體體表的大部分皮膚都叫表部,所以表部的范圍特別寬,甚至心肺的組織也在表部,但是心肺的循環屬于半表半里,因為心肺的循環既能通消化道也能通表部。所以心肺的那個循環叫半表半里。而心肺本身的組織叫表。因為它是直接由心肺自己供應到自己,就是說沒有通過其他臟器的中介,所以心肺很特殊。特殊到什么程度?就心肺本身的氣質和組織它在表,就心肺的循環功能,它又屬于半表半里,因為它直接供應到了全身,溝通了表里。而肝純粹的就是個半表半里,當然這里的肝是指肝膽,胰腺、消化腺的代表叫肝。還包括它的膽,還包括胰腺,還包括脾。
當然,有些人說脾臟不是屬于消化腺,脾臟也有一個淋巴器官。但是我要告訴大家,脾它是有一定的消化性功能的。因為脾臟,最終它的靜脈也要。通過肝門靜脈收集,再通過肝的凈化處理,再回到心肺。所以,中醫的邏輯是天衣無縫,凡是經過肝臟靜脈的門靜脈的,只要是消化腺,通通都跟肝是一個概念。消化管、食管,胃、大小腸就是里部。到此為止,我們就把里部也分清楚了,叫消化道系統部分胸腹壁,把胸腹壁除開的所有壁,都屬于表部,但是胸壁腹壁有特殊性。因為它歸為里部。
肝膽、胰腺、脾包括三焦模型包、胸膜、腹膜等等這些它都歸為樞。我們今天只是論證了肝膽胰腺屬于樞,不跟大家說三焦膜心包的問題。在下一節課,我們才把這個三焦膜心包為什么也歸為半表半理樞,會詳細的講解。今天的講解,時間不夠,鋪墊不夠。
通過今天的一個梳理,我們扎扎實實做實了表、樞、里的位置。這一個是最大的進步,也就是一個最關鍵的環節。能不能進入傷寒論的經方醫學體系,首先就看你能不能把陰陽這一關打通,再把人體三部表樞中打通。一旦這一關打不通的話,我們就排斥在門外,根本就進不來。大家對這一點,要反復收聽,可能通過今天的線上的分享,大家不一定聽得那么明白。你要反復收聽,這一步非常關鍵。
表、中、里,我們知道了以后,那什么叫太陽,什么叫三陰三陽?所謂的三陰三陽,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即三陽。太陰,少陰、厥陰即三陰。陽是太陽,陽明、少陽。陰是太陰、少陰、厥陰。這些名詞你要記清楚。
六經坐標,它是什么呢?
太陽是表。陽明是里,少陽是樞。太陰是里,少陰是表,厥陰是樞。
凡是表的,它們是一對夫妻,你看太陽是表,少陰是表。太陽是夫陰是妻,就是一對陰陽。陽明是里太陰是里,但陽明是陽,太陰是陰,又是一對陰陽。少陽是陽(樞部),厥陽是陰(樞部),所以又是一對陰陽。那么我回過去你就清楚了。
上圖凡是用紅粉色圈圈的地方都是人體的表部。那么是人體表部,它要分陰陽。心臟的動脈血供應到表部,這個就叫陽。但是落實在證上。動脈供應很充足,但是靜脈回旋有問題,這種病就叫太陽。也就是說表部的陽癥叫太陽,表部的陰癥叫少陰。任何一步都會陰陽,表述要分陰陽,表部的陽癥叫太陽,但是表白的陰癥不叫太陰,叫少陰。
上圖右邊草綠色的圈圈,這個圈圈是里部,里部是整個消化系統,整個消化管,如果是陽癥就叫陽明,如果是陰癥就叫太陰。所以陽明和太陰都在表部。陽者叫陽明,陰者叫太陰。你看就這么簡單了。
上圖是間黑圈圈,蓋住的半表半里又叫樞。樞部陽癥叫少陽,樞部的陰癥叫厥陰。那么什么叫陽癥,什么叫陰癥,非常簡單,大家注意聽。
動脈管供應充足,靜脈回旋回流不通暢,產生表部疼痛,就叫表陽癥。就叫太陽。如果心肺打過來的動脈管不足,動脈供應特別的弱,這個時候人就會有一種體溫不夠,能量不夠,就會變寒變冷變虛,它就叫陰癥。變熱變實,它就叫陽癥。
表部,熱癥和實癥,都叫陽性病,取名叫太陽病。寒證和虛癥叫表部的陰病,叫少陰。任何部位都要分四個證,叫熱實寒虛。熱癥和濕癥,是陽性反應,歸為太陽。寒癥和虛癥是陰性表現,就分為少陰。這就叫表部分太陽和少陰。
消化道系統叫里部。里部的熱癥和實癥叫里陽病,叫陽明。里部的寒癥和虛癥,叫里陰病,取名叫太陰。這就是里部的陰陽。陽病叫陽明,陰病叫太陰。陽病表現是熱癥和實癥。陰病表現是寒癥和虛癥。
先大家怎么去分,么下一節課,咱們再細化出來就清楚了。
樞部叫中,又叫半表半里。但是半表半理四個字不對稱。我們起名叫中。中又沒有樞部準確。樞是交通樞紐,就是心肺循環,肝膽循環,肝腸循環。它是一個交通樞紐,這樣起就更加的清楚。
半表半里,就是樞,熱癥和實癥就是陽性病,叫少陽。寒癥和虛癥就是陰病,叫厥陰病。有的同志可能是第一次聽,有點陌生,反復多聽幾主遍,就會懂了。
比如說,表熱癥。如果你身上發燒很滾燙,叫表熱癥。你頭項背很疼痛,表明毛細血管的靜脈血回旋回血就會不流暢,就有東西堵塞,就實了,那就是表實癥了。這叫明明白白的,它是很好懂。
感冒的時候不發燒,只是感覺頭冰冷,手腳冰涼,膝蓋冰涼,這就是表寒癥。膝關節退化,疼痛,但沒有發燒,那是表陰癥,少陰病。
今天的課涉及到一個表部在哪里?樞部在哪里?里部在那里?扁鵲醫學只有表里觀。他沒有中間的半表半里,張仲景就有半表半里的劃分。因為這個的劃分就讓經方醫學從表里到表樞里三陰三陽就出現。
太陽、少陰為表。少陽、厥陰,為樞。陽明太陰。為里。這就叫三陰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叫三陽。太陰、少陰,厥陰叫三陰。
如果在第一次把所有名字的來朧去脈都講清楚,三天也講不完,那你更暈。
學習中醫并不難,深造也是辦得到的,由感性認識上升理性認識需要一個過程。今天我們是第一次《工程中醫》課,你接受的是感性認識,因為還沒有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和臨床演練,你掌握了我要求你掌握的東西,你能記下來。就非常好了。
這么一些概念,也就是這張表。以后你們接觸的概念都是在這張表上。龐大的中醫體系,幾千年來的各前輩皓首窮經,衣衫襤褸,披荊斬棘得出來的結論,大道至簡就是這么張表。與其現代醫學,連病名都成千上萬。我們對比下來會做何感想?所以我們一下子就要有信心,來對照我們的經方體系,應該是非常好懂,為什么才這么多概念,我一定會把它搞懂它。所以,我們真是有幸躬逢當今時代,有那么多前輩給我們留下的精華,又有這么發達的資訊,只是那句話,入門并不難,深造也是辦理到的。
課中的這幾張圖是非常關鍵的。要反復地看。哪一些是表?哪一些是樞?哪一些是里?然后表部分陰陽。陽叫太陽,陰叫少陰。多念幾遍就清楚了。
《工程中醫》一旦從開頭聽不懂,到后面的學習就是的蒙的,它不允許有邏輯鏈條的中斷。所以必須要反復收聽,聽懂為止!
熱食寒虛熱食為陽虛為陰,熱食為陽,寒虛為陰,它給你分清楚了,你把它記下來,一旦你們把它記下來,隨著我們下次課的逐步推進。全部就慢慢懂了。那句話?幾千年來。這個圖看不懂的話。你多看幾遍,怎么看不懂眼睛能看嗎?這個圖已經畫得很形象了。
熱實為陽,寒虛為陰,熱實為陽,寒虛為陰,一旦把它記下來,隨著下次課的逐步推步,全部就慢慢懂了。
講課完畢,謝謝羅老師精彩的演講!
【整理/飛舟,紅歌會網首發?!?br />
>>>第二期中醫培訓班《工程中醫班》即將迎來開班(點擊報名>>)
相關鏈接:
即將開班!紅歌會第二期中醫培訓班“工程中醫班”開班公告
紅歌會第一期中醫培訓班“工具中醫班”開班公告
簡訊:紅歌會第一期中醫培訓班開式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