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流行的《毛選》共有四卷,其中后兩卷是教員成熟之后的作品,政治色彩相當濃烈,選題和文風大開大合,頗有一種“天下盡在諸掌”的感覺。
而前兩卷是教員成長期的作品,里面有很多分析問題的方法論,在這些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到教員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的。
相比起來,我更喜歡讀前兩卷的文章,每次都有新收獲。
最近重讀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對中國古代、近代的一些歷史問題,又有了新的理解。這篇短文,我們就來簡單聊聊這些想法。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寫于1928年10月,是教員起草的“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的一部分,原名為《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普遍認為是教員“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開篇之作。
在文章的第二段,教員提出兩個觀點——
1、中國各地分散的農業經濟,以及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導致中國出現軍閥割據,割據各省的軍閥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又必然爆發戰爭。
2、因為軍閥割據和長期戰爭,導致各個軍閥的勢力范圍之間,出現巨大的權力真空,也就是所謂的三不管地帶,這些軍閥顧不上的地方,就是紅色政權可以扎根生長的沃土。
那時是舉國悲觀的革命低潮期,教員上井岡山一年以后,就能在絕望中發現希望,在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一統天下時,發現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的機會,簡直是不世出的神人。
但教員在文章的第三段又說,這種機會不是永久不變的——
“軍閥間的分裂和戰爭,削弱了白色政權的統治勢力。因此,小地方紅色政權得以乘時產生出來。但軍閥之間的戰爭不是每天不停的,每當一省或幾省之間的白色政權有一個暫時穩定的時候,那一省的統治階級或幾省的統治階級,必然聯合起來用盡力量來消滅這個紅色政權。”
也就是說,軍閥割據和戰爭的時候,軍閥勢力范圍之間才有權力真空地帶,革命力量才能縱橫捭闔。一旦軍閥割據和戰爭消失,權力真空地帶便不存在了,弱小的革命力量就要面臨生存危機。
后來的歷史走向,和教員的論斷基本一致。
1928—1930年間,廣州張黃事變、第二次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極大的牽制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精力,讓其無法全力應對革命力量。
正是在這段時間內,井岡山、鄂豫皖、湘西等革命根據地蓬勃發展,基本完成了武裝革命的原始積累。
1930年10月,中原大戰結束,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汪精衛紛紛落敗,蔣介石和張學良平分天下。這就意味著,軍閥割據和戰爭暫時消失,蔣介石可以騰出手來,應對革命力量了。
于是,各地紅軍開始面臨“圍剿”,中央紅軍也開始了慘烈的五次反圍剿戰爭,最終在百萬國軍的“圍剿”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
1936年,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張學良和楊虎城不滿蔣介石的“圍剿”政策,準備聯合紅軍成立西北政府,并在年底發動了“西安事變。”
受益于南京國民政府和軍閥的分裂,紅軍終于獲得喘息之機,在陜北這塊根據地生存下來。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中國出現史無前例的民族危機,我黨領導的革命力量順勢扛起“抗日”的大旗,和各省軍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起“抗日統一戰線”,把“你我”變成“我們”,和中國各階層深度融合在一起。
八年后,三萬紅軍就成了百萬八路軍。
日軍侵華,事實上做了中國人民的反面教員,推動了中國革命。
2
用教員的觀點,看待中國古代歷史里的某些事情,就一目了然了。
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軍,剛起事的時候實力并不強,屢次被唐朝官軍擊敗,后來把“小范圍流動作戰”改為“大范圍流動作戰”,黃巢才擺脫唐朝官軍的追擊,從山東一路打到廣州,再從廣州北上攻破長安,一度滅了唐朝。
黃巢起義軍能縱橫天下,根本原因就在于,安史之亂以后,唐朝逐漸演變成藩鎮割據的狀態,甚至可以說,長安的朝廷也是眾多藩鎮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黃巢只要流動作戰,不準備奪取藩鎮的地盤,那么藩鎮為了保存實力,也不會和黃巢死磕。
稍微打一仗,放黃巢過境即可,把軍隊拼光了,被其他野心家兼并了怎么辦?
正是藩鎮割據的社會狀態,讓黃巢有了縱橫天下的基礎條件,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拉攏壯丁、裹挾流民,滾雪球一樣壯大,直至攻破長安消滅唐朝。
這一點,和紅軍長征非常類似。
但消滅唐朝以后,黃巢縱橫天下的基礎條件就不存在了。
因為長安的朝廷能成為最強藩鎮,是東南財政通過“江漢漕運”持續供養的結果,而不是長安有多么雄厚的經濟基礎。黃巢在長安成立“大齊”政權以后,要想取代唐朝的生態位,就需要疏通“江漢漕運”,溝通東南。
做為新成立的王朝,東南藩鎮顯然不可能主動臣服,黃巢必須發動征服戰爭,才有可能疏通“江漢漕運。”
黃巢成立了新王朝,也不可能局促在關中一隅,必須發動兼并戰爭,消滅各地的割據藩鎮,開拓“大齊”的疆土。
這樣一來,黃巢和藩鎮就成了不死不休的敵人。
最終,黃巢在諸多藩鎮的圍剿下,戰敗了。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則是另一番景象。
歷來都有人批評李自成是“流寇主義”,不懂得建設根據地的重要性,其實吧,不是李自成不想建設根據地,實在是不具備建設根據地的條件。
因為明朝直到崇禎年間,都是一個完整的大一統王朝,崇禎皇帝的詔令可以暢通無阻的發到各地,輕而易舉的罷免內閣大學士或誅殺六部尚書,各地的地主士紳也緊密團結在北京朝廷周圍。
從王朝統治構架來看,明朝從頭到尾都是鐵板一塊。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起義造反,難度是非常高的,李自成不論在哪里建設根據地,都要面臨明朝的十面圍剿,就像中央紅軍遭遇五次“圍剿”一樣。
李自成唯一的出路,便是大范圍的流動作戰,利用天災人禍發展隊伍,然后在運動中殲滅明朝的有生力量,從根本上取代明朝在各地的統治。
但問題是,走完這條路要耗費漫長的時間,等李自成消滅明朝的有生力量,初步建立起根據地了,就要立即取代明朝,行使大一統王朝的職責。
對于李自成的個人能力、團隊的綜合素質來說,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
事實證明,李自成和明末農民起義軍都沒有通過考驗,在他們“毀滅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間隙,滿清一戰入關,并利用數十年打造的成熟政權,裹挾九邊精銳,拉攏地主士紳,建立了落后的、殖民式的滿清王朝。
可以說,盡管黃巢和李自成都是流寇主義,但他們面對的統治階級是不一樣的,而統治階級的分裂和團結,也間接塑造了五代十國和滿清王朝。
3
用統治階級的分裂和團結,看待近現代的一些事情,可不可以?
其實是可以的。
自1980年代起,美國總統里根、英國首相撒切爾主導的“新自由主義”,開始席卷世界,壟斷一國市場的資本主義,逐漸發展成壟斷國際市場的資本主義。
“新自由主義”把全球整合為統一的大市場,但同時也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暫時成了鐵板一塊,不再是美英日法德割據、分裂的狀態。
而那時的蘇聯,早已和中國交惡,所謂的輸出革命,也異化為武力爭霸,不再是世界革命的燈塔。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中國繼續堅持革命,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做斗爭,那就是以小博大、以弱擊強,很容易被資本主義世界十面圍剿。
于是呢,中國暫時放棄革命,積極融入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化大市場,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給中國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切切實實的造福了中國人民,但從國際共運的角度來看,這未嘗不是走了幾十年的長征路。
俄烏戰爭以前,普京一度對美國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準備融入美國締造的世界秩序,為了達到目的,普京積極參與各種國際事務,并不斷的向美國讓步。
那段時間,因為美俄歐的關系相對親密,中國便缺乏在國際上縱橫捭闔的基礎,生存環境不能說逐漸惡化,起碼沒有太大的進展,尤其是各種恥辱性的新聞,充斥著人民的耳目。
然而經過十余年的嘗試,美國并沒有接納俄羅斯,而且北約持續東擴,俄羅斯的戰略縱深日漸縮小。
這個時候,普京才明白,美國的目標就是拆解中俄,俄羅斯走錯路了。
認清了這一點,普京便放棄幻想,逐漸向中國靠攏,中俄關系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前后,俄羅斯和歐美的關系徹底破裂,普京便進一步放寬了遠東地區的限制,還在“中吉烏鐵路”等一系列問題上松口。
而隨著美俄歐的分裂、中俄關系的深化,中國在國際事務上便有了更強的話語權,也有資格和美國較量一番。
以上兩件事的演變過程,肯定和中國內部小氣候有關系,但國際上的分裂和團結大氣候,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至于我們個人的工作,也可以用教員的觀點做出指導性分析。
按照“統治階級的分裂和團結”的邏輯來看,那些有巨頭壟斷的行業,毫無背景的年輕人闖進去,大概率要遭到老錢們的十面圍剿,很難說有什么前途。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尋找到自己的井岡山,在行業壟斷巨頭之間的中間地帶深耕。
而這個中間地帶,往往是壟斷巨頭看不上的行業三、四級細分領域。
利益雖然少一些,但起碼能活下去,等待天時。
如果能跨越兩三個行業,通過專業知識、技術、技巧等方式,把兩三個行業的細分領域結合起來,那么成事的概率就比較大了。
以上就是我重讀《毛選》時的簡單想法,寫出來和大家交流一下,咱們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