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縱論天下 > 學者觀點

戴旭:美國開始第六次戰略轉移,中國千萬小心

2022-11-18 08:11:24  來源: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戴旭
點擊:    評論: (查看) 字體: / /

  美國百年來五次捕獵式全球戰略轉移,每一次戰略轉移必以肢解對手為目的,而且都成功了。

  美國建國之初,由于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偏居一隅的弱小國家,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留下了著名的“孤立主義”戰略。

  其目的在于避開和歐洲列強的正面沖突,同時避開歐洲錯綜復雜的權力斗爭,韜光養晦的同時向阻力最小的方向擴張。

  有意思的是,后來美國人把“孤立主義”解釋為一種放棄對外擴張的和平主義,卻從來不去問一個基本問題:當時的美國靠什么去擴張?不是美國高尚的不去打人,而是美國精明地避免了被人打。

  隨著國家的不斷擴張,美國人開始不動聲色地調整“孤立主義”傳統。

  尤其是到了近百年來,為了實現世界帝國的夢想,美國已經針對性地進行了五次戰略轉移,每一次轉移都是要肢解掉一個敵手,而且都成功了。

  第一次戰略轉移:是從西半球轉向兩洋

  目標在于爭奪大西洋制海權,肢解西班牙帝國體系,進而挺進太平洋,準備取代英國全球性的海軍力量。

  整個19世紀,美國都是以門羅主義為外交和內政信念,牢牢控制美洲和西半球,實行不干預外部事務的政策。

  1898年,以美西戰爭為發端,美國開始崛起。

  《制海權》一書誕生于這個時代。西奧多·羅斯福認為太平洋是世界強權的樞紐,不遺余力開通巴拿馬運河,立誓成為世界強權。

  結果,美國海軍力量巡弋全球,取得菲律賓,立足遠東、虎視天下,獲得了參與歐洲列強俱樂部的資格。

  “鐵血宰相”俾斯曼曾說,“上帝最喜歡三種人:白癡、酒鬼、美國”。

  美國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地處豐饒肥沃、氣候適宜的北美大陸,東西均有大洋阻隔,南北的加拿大與墨西哥與美國在經濟文化上聯系密切,足以稱兄道弟。

  但這樣的地理位置有利有弊,初期美國雖能悶聲發大財,存在的問題在于力量投射與貿易范圍有限,因此美國的第一次戰略中心聚焦在“門羅主義”這個詞上。

  這個詞出自1823年,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之口。

  美國反對歐洲列強對美洲的殖民統治,拒絕歐洲干涉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領土爭端,同時對歐洲與美洲國家的矛盾保持中立。

  表面標榜和平外交立場,實際則是美國區域霸權主義的體現,要將美洲變成自己的后花園,但此時美國無力與歐洲對抗,只能通過花言巧語體現虛偽的道義。

  之后,門羅主義就成為美國區域霸權的工具,包括在2018年,由于全球化不斷加深,中國等國家開始在拉丁美洲投資建設,特朗普政府就重拾門羅主義,在美洲干預自由貿易,扶持右翼勢力打壓外國投資,保證自己“后花園”的絕對掌控。

  第二次戰略轉移: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從兩洋巡弋到登陸歐洲

  19世紀以前的歷史,是歐洲征服美洲、亞洲、非洲和澳洲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了這個歷史。歐洲列強相互消耗,打得精疲力竭,顯示了歐洲霸權衰落的跡象。

  在追隨老歐洲征服中國的過程中,美國已經嘗到通過戰爭快速富強的甜頭,于是,美國國父華盛頓的教誨被放到了一邊。

  1917年,就在歐洲老列強雙方打得筋疲力盡的時候,美國人帶著最多、最好的軍用飛機到來了,以一種與生俱來的商人式精明,以最小的人員傷亡,收拾了殘局。

  此年,一戰接近尾聲,歐洲國家已在戰爭中遍體鱗傷,戰時美國已經靠賣給各國軍火和借貸大發戰爭財。

  戰爭即將結束美國強勢入局,以主要戰勝國身份參與對戰后歐洲規則的重新制定,這一波入場收割,時機堪稱完美。

  雖然之后法國總理克萊蒙梭拒絕了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條”,因此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制定新秩序、新規則的計劃落空。

  但這次戰略轉移標志著歐洲傳統大國的衰落開始,美國的觸手伸出美洲,開始介入它的“心頭之患”歐洲。

  從這次戰略轉移可以看出美國對國際局勢理解之深入透徹,對時機把握之精準。

  美國以“維護和平”為由加入戰局,實際上也是為了瓜分利益,滲透歐洲,也可看出其虛偽狡詐。

  結果,美國輕而易舉地借著歐洲人的力量敲碎了歐洲,稱雄世界300年的英法徹底衰落了。

  第三次戰略轉移:從歐洲一個立足點,又擴大到日本和整個太平洋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迫使美國進行第三次全球戰略重點轉移,從歐洲一個立足點又擴大到日本和整個太平洋地區。

  在歐洲出現德國這個新生帝國的時候,美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的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優勢,已經壯大到無與倫比的程度。

  這使得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可以同時在歐亞兩個大戰場擔當主力角色。

  利用這一實力,美國輕易地拿走“二戰”勝利的大部分果實:英國的殖民地、日本全國和歐洲大部分。

  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從此奠定全球金融霸權。

  這次戰略轉移的結果,是完成了徹底肢解、征服老歐洲的任務。美國雙腿站在歐亞兩個點上。

  第三次戰略轉移,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行事方式與一戰如出一轍。戰爭初期,美國持觀望態度,奉行“孤立主義”,實際上卻在經濟、軍工方面深刻介入戰爭以此斂財。

  戰局有眉目或不得不加入時,美國再憑借深厚積累收割戰果。

  二戰前的德國發展迅猛,美國好不容易在歐洲建立的影響力,比如公海航行的絕對自由、裁減軍備限制英法軍事等,眼看要被歐洲強國德國“一棒打回解放前”。

  于是,羅斯福將重心始終放在歐洲,即使日本偷襲珍珠港,羅斯福依然秉持“先歐后亞”的方針,穩住歐洲的基本盤,維護資本主義和民主價值觀。(當今拜登政府故技重施,即便俄烏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美國依然把圍堵中國作為頭號任務,“先亞后歐”已成為美國的戰略主軸)

  二戰后,美國一戰落空的愿望得以實現,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馬歇爾計劃”和聯合國等組織政策標志著美國對歐洲甚至全世界的滲透和掌控。

  在東亞,美國對日本的掌控尤為深入,成為美國安插在東亞的一顆強力棋子。

  美國不愧是精明的商人,總能在復雜的局勢中無孔不入,又能根據國家迫切的利益需求,重心放得極其精準。

  但又不乏狡詐與自私,一切以自己利益為重,又不乏正氣凜然的理由,以“和平守護者”自居,行挑動戰爭、擴張霸權之事,這一點在戰后的和平時期尤為突出。

  第四次戰略轉移:解體華約與蘇聯

  “二戰”一結束,美國把戰略對手鎖定為蘇聯,隨即進行了第四次全球戰略的轉移。

  經過漫長的冷戰,美國再次獲勝。

  華約解體,蘇聯也解體。相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形態,歐亞大陸已經基本破碎。

  美國建國以來,就一直將歐洲視為最大對手,第二、三次戰略轉移皆在歐洲,二戰后,美國得以完成對歐洲的全面削弱和滲透。

  但此時新的“心頭大患”浮出水面,一個意識形態、軍事、經濟、科技自成一體而實力強勁的蘇聯。

  蘇聯對美國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最后一步。雖然蘇聯最終解體多是內部問題,但也有美國對蘇聯的精準遏制,掐住蘇聯死穴,加速了蘇聯倒下。最重要的就是對蘇聯的科技封鎖和貿易圍堵。

  第五次戰略轉移:鎖定中東伊斯蘭世界

  冷戰結束后,美國立即進行新的、第五次戰略轉移,重點鎖定中東伊斯蘭世界。

  從1991年海灣戰爭開始,美國戰略重點轉移到中東。

  美國戰略重點的這次轉移,目標是奪取蘇聯勢力范圍,同時將可能成為未來對手的伊斯蘭教地區進一步碎片化,以終結自十字軍東征以來基督教地區和伊斯蘭教地區的千年博弈。這就是本·拉登出現的戰略背景。

  和反恐一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伊核問題,都是美國掃蕩中東的借口和煙幕。

  中東又稱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對位置遠離世界島的美國有著無與倫比的地緣戰略意義。

  于是美國將矛頭對準中東,從文化上來說,這也是基督教文明對伊斯蘭文明的打壓。

  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以摧枯拉朽之勢建立了中東的絕對霸權,從此石油-美元體系成為美國收割全世界的工具。

  到這時候,美國的幾次戰略轉移都順風順水,于是霸權主義和帝國主義野心急速膨脹,到了之后的第六次戰略轉移,目的已經變成維護霸權地位,打壓新型國家的赤裸裸目的。

  第六次戰略轉移:包圍并分裂中國

  第五次戰略轉移更像“創業未辦而中道崩殂”,前有伊斯蘭勢力壯大,后有中國崛起,美國不得不倉促結束第五次戰略轉移,留下了“爛尾”。

  從四月份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駐阿富汗美軍開始陸續撤出,到如今阿塔秋風掃落葉地掃清了親美政府,再次上演了越南戰爭期間的“西貢時刻”。

  美國是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場曠日持久,耗時20年,奪走數十萬人生命的戰爭終于結束。美國匆忙撤走,一方面是想擺脫這個“是非之地”,另一方面就是要集中精力對付中國。

  如果說,之前的美國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五個步伐:沖出西半球——控制歐洲——控制亞太——肢解蘇聯——肢解伊斯蘭世界。

  那么,接下來的第六步就是:包圍并分裂中國。

  事實上,這個第六步已經邁出多年了。

  十余年的反恐戰爭,雖然讓美國在中亞戰場斬獲頗豐,卻也同時給了中國、印度十年的發展機遇期,同時也給了俄羅斯十年的休養生息期。

  在布什執政后期,美國戰略界已認識到反恐戰爭的負面效應,轉而要求重新評估反恐戰爭的成效,盡早結束反恐戰爭,并將注意力重新轉到來自其他大國的挑戰。

  奧巴馬、特朗普先后上臺后,美國政府開始加速調整全球戰略布局。

  這一輪調整的基本特點,是美國在全球層面有所退出,而在亞洲等局部大力加強。

  面對新形勢,美國的第六次戰略轉移也與之前有所不同。一方面是政治圍堵,在亞洲,美國擁有一眾小弟和強大軍事存在,因此美國的主要策略就是四處點火,挑動中國與周邊國家矛盾。

  同時對中國內政“長臂管轄”,點燃中國內部矛盾,意圖以政治手段為先行,軍事力量為威懾,以點遏面,圍堵中國經濟、外交多方面發展。

  2011年年底以來,美國一方面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另一方面卻加大與中國的摩擦,頻頻挑起周圍國家與中國的爭端。

  美國的意圖很明顯,是通過挑動亞洲內部矛盾達到以亞制亞。

  具體表現為通過發展與中國周圍國家的關系,加強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從而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

  這也就是所謂的美國戰略東移,即傳統上美國將戰略重點放在歐洲,而到現在則轉移到亞洲。

  伴隨著這個調整,美國以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的態勢愈加明顯。

  加強遏制中國,不僅可以壓制中國成為美國霸權挑戰者的可能性,還可以憑借美國目前擁有的政治、軍事、技術和對太空、海洋、網絡的控制優勢,逼迫中國向美國出讓大量的財富,以滋養美國,從而把中國永遠鎖定在財富制造——而卻不能享用——的地位上。

  究竟是美國第六次獲勝,還是中國變危為機,實現真正的國家崛起,無疑取決于今后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內雙方的選擇和行動。

  也可以說,今后的十年將是決定中國乃至整個歐亞大陸命運的十年,也是美國征服世界的計劃塵埃落定的十年。

  這是一部時間跨度很長、變量極多的3D電影。

  要看清其中的關鍵,首先要有耐心,其次要有大戰略思維與大歷史視野的鏡片,不僅要看清美國這個世界帝國追求者的全息影像,還要能夠透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美國征服世界和對我國的絞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驚心動魄的巨作。

  而擁有最悠久歷史的中國,其反絞殺的成敗,不僅決定著一個延續了五千年的古老民族的生死存亡,也決定著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帝國的成敗。

  中國,至今還有相當多的人沒有意識到他們對世界、對人類肩負著的巨大歷史責任。

「 支持紅色網站!」

紅歌會網 SZHGH.COM

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
您的打賞將用于紅歌會網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傳播正能量,促進公平正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