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創新發展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把握:第一,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不斷實現“兩個結合”的理論與實踐互動創新的產物;第二,要全面理解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提出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兩個重要提法的科學內涵;第三,要深刻理解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人民的偉大斗爭實踐及階段性主題;第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進行了“兩次結合”,實現了“兩個結合”。
沒有科學的理論,就沒有成功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科學指引。”加深對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識,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一、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不斷實現“兩個結合”的理論與實踐互動創新的產物
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了三個重要歷史決議。第一個歷史決議是1945年4月20日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二個歷史決議是1981年6月27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三個歷史決議是2021年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三個歷史決議高度概括了我們黨實現“兩個結合”的理論和實踐互動創新的歷史經驗,展現了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波瀾壯闊的偉大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關于“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兩個關鍵詞:一是“必由之路”,二是“成功的最大法寶”(簡稱“最大法寶”)。所謂“必由之路”,是指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所必須遵循的、必然要走的、獨一無二的道路。也就是說,實現“兩個結合”是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必然邏輯和根本路徑。所謂“最大法寶”,是指實現“兩個結合”是我們黨百年成功的根本經驗,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只有不斷實現“兩個結合”,才能不斷創新發展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最終成功。離開了“兩個結合”這個“最大法寶”,我們黨就失去了勝利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正是因為有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黨才能取得百年成功。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通過“兩個結合”創立的。因 此,習近平總書記把實現“兩個結合”的偉大意義確認為“必由之路”“最大法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提升到一個新的認識高度。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不斷實現“兩個結合”的歷史,是在“兩個結合”的實現進程中不斷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
認真回顧和學習三個歷史決議,可以加深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實現路徑的深刻理解。第一個歷史決議全面總結了黨成立二十四年來中國革命實踐的經驗教訓,徹底清算了黨在個別時期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損失的“左”傾和右傾錯誤,特別是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以及其后非常短暫的“立三路線”。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的六屆七中全會明確指出:“黨正是在克服這些錯誤的斗爭過程中而更加堅強起來,到了今天,全黨已經空前一致地認識了毛澤東同志的路線的正確性,空前自覺地團結在毛澤東的旗幟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黨員和人民群眾的結果,必將給黨和中國革命帶來偉大的進步和不可戰勝的力量。”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毛澤東思想,但是用的是“毛澤東同志的路線”,“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這實際上就已經清晰地概括出了毛澤東思想這一重要提法。第一個歷史決議進一步指出:“毛澤東同志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人民,將人類最高智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創造地應用于中國這樣的以農民為主要群眾、以反帝反封建為直接任務而又地廣人眾、情況極復雜、斗爭極困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國”。這里也就將毛澤東關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道理講得很清楚了。關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明確提法,毛澤東在1930年為批評教條主義而撰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早就提出來了:“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創造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理論形態。
毛澤東提出反對教條主義,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里的“我國的實際情況”就是中國實際,并已經內在地包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際。毛澤東指出:“繼承中國過去的思想和接受外來思想,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照搬,而必須根據具體條件加以采用,使之適合中國的實際。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毛澤東還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毛澤東實際上已經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問題,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采取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式繼承的科學態度和方法。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批判性改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了創造性的加工、創新性的轉化,進而吸收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來,形成了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話語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譬如,毛澤東對中國古代“實事求是”概念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改造,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奠定了我們黨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指南。
第二個歷史決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三十二年的歷史經驗教訓,明確提出我們的成就和成功經驗是黨和人民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果,這一時期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將其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掀起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這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一個重大貢獻。
第三個歷史決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了黨的指導思想的科學定位,作了最明確的高度肯定、最科學的理論概括、最經典的定位判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把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成果,又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創新產物。黨的三個歷史決議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三個歷史階段”“三次飛躍”的重大判斷,關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定位、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是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
二、全面理解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兩個重要提法的科學內涵
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明確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怎樣深刻把握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定位和科學判斷,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這兩個提法進行學理性的研究和闡釋。具體來講,可以從“兩個方面”“三個層次”“兩大坐標”來全面認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這兩個重要提法。
(一)“兩個方面”
馬克思主義就其內涵和外延來說,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來認識。
首先,從最狹義的內涵和外延的意義上判定,馬克思主義特指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理論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有些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的西方學者將這一認識路線稱為“原教旨馬克思主義”。
其次,從最廣泛的內涵和外延的意義上判定,馬克思主義又是泛指的馬克思主義,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還包括馬克思主義繼承者們在后來的社會實踐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所不斷創新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從地緣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傳播和發展,呈現從西向東逐步發展的態勢。從西歐向東到俄國,列寧結合俄國實際情況,領導了十月革命,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列寧主義。從俄國再向東發展,到了其他東方國家,到了中國、朝鮮、越南、老撾等國,形成了各國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形成了包括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不斷創新發展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
列寧所處的歷史階段,資本主義已經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列寧對這一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化作出了科學的判斷,體現在其《帝國主義論》一書中。他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最高的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他同時判斷帝國主義的經濟政治發展是不平衡的,這決定了帝國主義各國為了控制和掠奪世界而爆發戰爭。帝國主義就是戰爭,戰爭引起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在帝國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率先爆發并取得成功。列寧對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各國的革命形勢作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判斷。他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在俄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新社會制度。
列寧領導的俄國社會主義革命開創了人類歷史新紀元,這里的“新紀元”指的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第一次誕生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新的社會形態。雖然蘇東各國社會主義實踐失敗了,但是十月革命開創的人類歷史新紀元并沒有中斷,其歷史意義是不可磨滅的,并不像福山所講的“社會主義終結論”。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向東方發展,在比俄國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中國,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創造性地應用到中國實際,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毛澤東領導全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經驗準備、理論前提、物質基礎和制度條件。
在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在創立鄧小平理論的進程中,鄧小平既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結合,同時也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鄧小平理論體現了中國的理論智慧、中國的哲學精神和中國的特色文化。例如,“發展才是硬道理”、“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等,都是帶有中國話語特色的非常樸實的理論表達。之后,我們黨又相繼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豐富和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推進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成就的基礎上,實現了新的理論飛躍,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馬克思主義從創立到發展至列寧主義階段,又發展到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階段,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者也都在結合本國實際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可以說這就是廣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從廣義的馬克思主義來說,我們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這兩個重要提法的理解就更深透了。
(二)“三個層次”
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即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是對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概括,是工人階級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階級斗爭學說,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東西沒有學通,我們就沒有共同的語言,沒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許多皮,還扯不清楚。有了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就省得許多事,也少犯許多錯誤。”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基礎的東西,作為共產黨人的共同語言,作為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方法論,認為這是最根本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等黨的歷任領導人都強調學好哲學、用好哲學的極端重要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我們今天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要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要掌握的精髓。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共產黨人的共同語言、共同思想基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不能違背的。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充實和豐富。但是,它最基本的東西是不可否定的。比如物質決定精神,物質是第一性的基本原理,歷史上不斷地有人想否定這個基本原理,但實踐證明,這個基本原理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個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它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的一般規律而得出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比如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基本矛盾的觀點分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得出了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經過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將要達到共產主義社會的“五種社會形態”學說,“五種社會形態”所揭示的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有人否定“五種社會形態”,把人類社會歷史說成“政權更替史”“文明沖突史”,認為中國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也沒有經歷過“封建社會”,等等。但就人類社會發展總的一般規律來講,“五種社會形態”學說是不可否定的。當然這并不排除在某個民族某個地區某個國家有可能會發生跳躍,或者有可能有一段或幾段社會形態沒有經歷過。共產主義必然要實現,這是我們黨的初心使命所在。馬克思主義的這些重大原理,都是不能違背的。
第三個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它是馬克思主義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認識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問題而得出的具體結論。譬如,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分析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撰寫了《資本論》,從而得出一個結論: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在西歐若干先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展開才能取得勝利,有些學者稱其為“多國同時勝利論”。到列寧所處的壟斷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列寧對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撰寫了《帝國主義論》,其結論是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國家統治的薄弱環節率先展開并取得勝利,有些學者稱其為“一國勝利論”。斯大林領導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又提出“一國可以率先建成社會主義”的具體結論。這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是因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僵化封閉、一成不變的理論體系,而是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者不能拘泥于具體結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不斷地立足于新的實際,結合新的實際不斷地突破原有的具體結論,不斷地向前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決定精神,實踐決定認識。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實踐不斷發展,人的認識也是不斷發展的。這就決定了我們看問題、處理問題,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以時間、條件、地點為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論的基本觀點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就是我們常說的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精髓。
從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層次來看,從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列寧主義,再發展到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貫穿了一條紅線,就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從這“三個層次”來看,我們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就會有更為深刻的認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繼承并貫穿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條紅線。
(三)“兩個坐標”
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可以從“兩個坐標”來認識。一個坐標為時間坐標。人類社會從古代到現在,大體上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四個歷史階段。中國劃分近代是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標志,其前為古代,其后為近代;劃分現代是以五四運動為標志,其前為近代,其后為現代;劃分當代是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標志,其前是現代,其后為當代。
國際上一般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年作為現代和當代的區分標志。二戰終結于1945年,與我國劃分的現代也差不了幾年。以世紀為標志劃分斷代,大體上,馬克思主義誕生的19世紀是近代、20世紀是現代、21世紀是當代。按時間坐標判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的就是自1949年以后發展至今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可以稱之為19世紀馬克思主義。20世紀初,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列寧主義,之后斯大林捍衛并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可以稱之為20世紀馬克思主義。20世紀五四運動以來我們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又領導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充實和豐富了毛澤東思想,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斷代時間坐標看,毛澤東思想橫跨中國現代與當代。從這個意義上說,毛澤東思想既是現代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一道構成了20世紀馬克思主義;又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從世紀時間坐標看,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指21世紀當代中國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橫跨20世紀與21世紀,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也應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然而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更集中地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坐標就是空間坐標??臻g坐標指地理位置。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西歐諸國,如英國、法國、德國等。列寧主義產生于歐亞大陸的俄國。毛澤東思想產生于東方亞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占世界1/3人口的中國,形成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兩個時期的現代和當代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當代中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也即當代中國。就中國來說,從古代、近代、現代、當代時間坐標劃分來看,毛澤東思想既是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又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無疑是肯定的判斷。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坐標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橫跨20世紀、21世紀,既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又是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又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既是當代中國人民偉大實踐的理論產物,又是21世紀當代中國人民偉大實踐的思想指南。
三、深刻理解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人民的偉大斗爭實踐及階段性主題
按照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和精神,我們黨已經經歷三個歷史時期,現在正處在第四個歷史時期。可以從“四大歷史時期”的歷史進程、“四大人民的偉大斗爭實踐”和所解決的“階段性主題”來認識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貢獻。
第一個時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解決了“中國社會是什么性質的社會,怎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率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使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連接進行到社會主義革命”,也即“中國革命是什么性質的革命,怎樣進行中國革命”,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偉大斗爭實踐所解決的第一個歷史課題。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于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由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以反帝反封建為斗爭目標,以推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解決中國一窮二白挨打屈辱狀況,建立新中國,走向社會主義,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革命。正是在革命戰爭實踐中,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第二個時期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黨面對兩大問題:一是根據中國國情怎樣由新民主主義革命不間斷地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新中國;二是怎樣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把中國建設成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人說毛澤東只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問題,沒有解決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毛澤東思想是解決革命問題的理論,并沒有解決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這個說法是片面的、錯誤的。毛澤東思想實際上是在兩個互相聯結的時期,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的偉大斗爭實踐的理論反映和概括總結。
毛澤東領導全黨根據中國國情實際,不間斷地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制定和實施了“一化三改”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領導中國人民成功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充實豐富了毛澤東思想。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實踐中,關于“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理論觀點,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毛澤東思想,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有人說毛澤東只知道搞計劃經濟,不知道搞市場經濟,這話也不對。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向蘇聯學習,但要汲取蘇聯的教訓,必須以蘇為戒、以蘇為鑒,走自己的道路,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率先認識到社會主義要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認為“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社會主義時期,必須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一定要“有計劃地大大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否定商品生產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違背客觀法則的”。他還指出,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
第三個時期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卮鹆?ldquo;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首要基本問題,這既是對毛澤東“關于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走什么樣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的繼續回答,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并形成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四個時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卮鹆?ldquo;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理論問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大歷史時期”“四大人民偉大斗爭實踐”回答了每個時期的階段性主題,使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地向前推進。
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進行了“兩次結合”,實現了“兩個結合”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進程就是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兩個結合”,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發展的歷史進程。在“兩個結合”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兩次“兩個結合”。第一次“兩個結合”,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第二次“兩個結合”,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實際相結合。
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兩次結合”的思想。正如前文所述,毛澤東在1930年《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就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毛澤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命題。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就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毛澤東所作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政治報告的一部分被收錄到《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在這里“中國化”被表述為“具體化”,馬克思主義“具體化”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又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結合的“第二次結合”的問題。他指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兩次結合”是毛澤東提出來的,毛澤東領導全黨實現了“第一次結合”,開創了“第二次結合”的開篇。
毛澤東不僅解決了社會主義革命,還解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理論和實際問題。毛澤東思想在“第二次結合”的進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不僅是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相結合的理論創新產物,而且是與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提出來的創新理論,為我們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理論準備。
鄧小平領導全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繼續推進了“第二次結合”,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要的基本問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在實現“第一次結合”、持續推進“第二次結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做到了“兩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總結了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個結合”的歷史經驗,第一次明確闡述了“兩個結合”,包括“第二個結合”的偉大意義和科學內涵。關于“第二個結合”,必須搞清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者不是并列關系,也不是對等關系,而是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結合與被結合的關系。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現“第二個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式的繼承,鑒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摒棄糟粕、吸收精華、激活精華,以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因此,不能錯誤地用傳統文化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
毛澤東曾尖銳地指出:“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即從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國主義。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了敗仗了,抵不住,宣告破產了。不得已,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御列強,內建民國。但是這些東西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下陣來,宣告破產了。”中華民族先知先覺的先進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在對各種主義的比較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他們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我們黨在“兩次結合”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實現“兩個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三大理論形態。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再一次新的飛躍。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離不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離不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參考文獻略
?。ㄗ髡呦抵袊鐣茖W院大學教授、南開大學終身教授、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本文原載《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學科研究》2024年第1期,授權紅色文化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