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筆者作為一名專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一方面重點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也對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錯誤思潮進行深入的揭露和批判。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批判的一個重要的錯誤思潮就是歷史虛無主義。十年前,筆者在天津老年大學學習《中國古代詩詞鑒賞》一課時,對中國古代一些著名詩詞的內容和精華有了許多新的和深刻的認識,并從中汲取了許多精華。如讀屈原的《離騷》,今年端午節前,筆者發表了《屈原精神及其當代意義》,就是這方面的收獲體會。同時本著毛主席對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也對某些具有錯誤和糟粕的詩詞進行了評析。如對大家所熟悉的《三國演義》開場詞《臨江仙》。當年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時,由著名男高音楊洪基演唱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印象極其深刻。筆者通過分析解剖,《臨江仙》錯誤的核心就是歷史虛無主義,它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歷史虛無主義的鼻祖。2015年,筆者在學習研究基礎上,寫了一篇文章即《浪花造就英雄——評〈三國演義〉開場詞》,發表在延安精神研究會會刊《中華魂》雜志2015年第11期上。筆者近日再讀該文,感覺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故重新修訂發表,也望各位紅色網友批評指正!
一、對開場詞的傳統評價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這是《三國演義》開頭一段著名的開場詞,它不是羅貫中所做,而是約晚150多年的后人楊慎為其《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寫的開場詞,后來清初的毛宗岡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人們大多對該詞評價較高,稱“該詞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滄涼悲壯的同時,又創造了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詞中高遠意境就在這寧靜的氣氛中反射出來。”還有的說:“全詞似懷古,似物志。開篇從大處落筆,切入歷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語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則具體刻畫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環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從而表現出一種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這首《臨江仙》,將人之生命形態演繹得淋漓盡致,大氣磅礴!這時,生命已付諸于流水,付諸于濁酒。一切的功利或者其它都失重、失去意義!只有‘笑談’,才臻至于生命的‘本真’。”
二、筆者對該詞的重新評價
筆者以往也讀過該詞,但當時對于有關詩詞知識幾乎等于零,因而對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水準未獨立思考過,只是簡單接受他人的評價。近日對詩詞有關知識發生興趣,讀到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想到這段詞。再認真閱讀,發現其思想內容上折射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是錯誤的。
就世界觀來說,其把整個世界看作靜止的,即使有運動,也只是沒有前進上升的循環往復運動。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就歷史觀來說,其從自然界永恒不變推導到人類社會歷史也是如此,由此再否認人類社會中客觀存在的是非、善惡、美丑對立斗爭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更否定推動歷史發展前進的英雄人物的歷史價值,如“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該詞從錯誤的世界觀、歷史觀必然導出錯誤的人生觀。其贊揚“白發漁樵”,實質是贊揚其把自己置身于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斗爭之外,是非、美丑、善惡不分,以純粹所謂客觀態度“慣看”之。正如魯迅所說的那種現實生活中的“看客”角色,無論外界如何“刀光劍影”、“鼓角錚鳴”,我自超然處之,“一壺濁酒喜相逢”,甚至把影響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和英雄業績當作街頭巷尾、茶余飯后的談話佐料嘲笑之。
如果按照這種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思維方式選擇做人的標準,當外來侵略者鐵蹄踏進國土大門燒殺槍掠同胞時,當強權者、統治者和各種惡勢力把刀子架在人民群眾的脖子上時,當各種錯誤思潮和丑惡現象猖獗、泛濫之時,當匪徒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時……,其采取的不就是袖手旁觀、明哲保身、避而遠之、追求個人或家庭茍安生活的態度嗎?這與魯迅所描繪的那種當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外國人絞殺時表現出來的麻木不仁態度有區別嗎?與《藥》中拿烈士的鮮血蘸饅頭做藥引子的華老栓有區別嗎?同時這也是對中國歷史和現實中一切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且做出巨大貢獻甚至生命的英雄人物、人民群眾和知識分子的褻瀆和根本否定嗎?應該說,不僅歷史上存在這種人物,即使今天也大有人在。
因此,筆者今天的結論是,該詞絕不是什么“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悲壯”、“寧靜”、“將人之生命形態演繹得淋漓盡致,大氣磅礴!”而是以表面的豪放和大處落筆,宣揚的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所謂的“富哲理”、“意境深邃”、“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不過是眼光短淺、狹隘、偏執、逃避任何社會責任的小私有者的歷史觀和人生觀。不僅和中國歷史上的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范仲淹、辛棄疾、陸游、顧炎武等人差之十萬八千里,而且與三國演義中的主角曹操、劉關張、諸葛亮、周瑜等人的人生觀也絕不相配。
在被譽為“千古絕唱”的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宋詞代表作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歌頌的不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大英雄周瑜嗎?如果按照該詞的邏輯,周瑜以及三國其他杰出人物也是應該被歷史的“浪花淘盡”、“轉頭空”、灰飛煙滅而應該被后人徹底遺忘嗎?而歷史事實恰恰相反。蘇軾寫這首詞,恰恰就是懷念周瑜這些人的英雄業績,表達自身壯志未酬的郁憤和感慨。同時,三國中的群體英雄人物不僅通過民間多種方式流傳到幾百年后的明代,且被羅貫中整理和再創造,寫出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甚至一直延續到已經進入21世紀的社會主義時代。不僅三國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凡是在中國歷史思想、政治、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留下了實實在在的極其深刻的歷史烙印,都是為后人所敬仰的偉大英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尤其是在中國人民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反對帝國主義入侵、推翻三座大山、抗美援朝、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歷史階段做出杰出貢獻的各種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永遠銘刻在今天每一個人的心目中,他們沒有被歷史的“浪花淘盡”,而是永遠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
當今遍布在全國各地的中國革命各個歷史階段的大大小小的英雄紀念碑就是對“浪花淘盡”、“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最有力的批判。如果把他們當作“轉頭空”,當做茶余飯后的“笑談”資料,就是忘記和否定他們。忘記和否定歷史,如列寧所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同時應該永遠以他們為榜樣,“長江后浪推前浪”,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積極投身到今天的現實的社會實踐中,去正確識別今天現實生活中的是非、美丑、善惡的對立,去同各種腐敗、倒退、反動的社會勢力和錯誤思潮進行堅決的斗爭,為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做出新的貢獻。今天正是每一個普通的中國共產黨人、普通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大有作為的“六億神州盡舜堯”、天下英雄我輩出的時勢造英雄的時代。
三、楊慎寫作該詞的直接原因
楊慎之所以做出這種內容的詞來,可能與他的經歷有直接關系。他年少有為,詩賦過人,23歲時曾殿試第一。同時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36歲違背世宗意愿受廷杖,謫戍云南永昌衛,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作此詞時已72歲,人至七十古來稀,年紀大了,難免會感慨自己一生事業未成、功名未就,碌碌無為,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不覺悲從中來。但轉念一想,即使那些已經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成功了又如何?到頭來也會同自己一樣,變老和死去,也都是空空如也。既然如此,自己何必為之而自尋煩惱、自我悲傷呢?為什么就不能從人生的是非成敗中超脫出來,自尋樂趣,自我享受呢?于是就有了“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壺濁酒喜相逢”的詞句。顯然包含著對成功者,對英雄人物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包含著看破紅塵的消極心理,也還包含著魯迅所描寫的那種阿Q式的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自我精神勝利法的心理。為了掩蓋自己人生的失意或無所作為,于是就一勺燴,把古今所有有所作為和較大貢獻的英雄人物及思想、事跡全面否定、抹殺掉。這不是典型的歷史唯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觀點嗎?
四、用唯物史觀評價人生價值
唯物史觀認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民族都存在那個具體時代、條件下的是非、美丑、善惡觀念和行為的對立。歷史的發展就是一個真善美不斷戰勝假惡丑的過程。每一個人的具體觀念一定不會逃脫那個時代的是非、美丑、善惡觀念行為的對立,其所作所為或是做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或是自覺不自覺成為歷史前進的絆腳石。即使有所成就,也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其作用大小也不同。當一個人有較大成就、較大作為,且獲得各種社會報酬和許多榮譽時,為此而驕傲、自豪,這完全是人的正常心理和情感,但絕不能輕視那些普通人物。但當一個人成就較小,且幾乎無所作為時,是否就應該自我輕視、自暴自棄、甚至悲觀厭世呢?顯然是不可取的。
其實,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做出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但這種社會作用再小,只要沒有做危害社會、危害他人的事情,就一定對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和促進作用,哪怕這種貢獻、作用極其微小,也應該值得自豪、驕傲??创约喝绱?,看待他人也是如此,也要為他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而高興。三國時的諸葛亮顯然是個大英雄,但如果沒有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一生就是個農民。但在陸游看來,仍然是個英雄,“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陽未必非。”陸游自己一生也坎坷不平,其最大的志愿就是希望收復中原,但也“壯志未酬”。但他并沒有如楊慎那樣,否定是非成敗,仍然通過其大量詩詞歌頌古今英雄,歌頌平民百姓,鞭笞朝廷的腐敗無能。他雖然“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仍然要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如果按照楊慎的人生態度,既然知道自己早晚也是死,也是空,何必“但悲不見九州同”呢?何必“家祭無忘告乃翁”呢?如此尖銳對立的人生態度昭然若揭了嗎?
大家都知道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即“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毛澤東也說過,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那種單純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是錯誤的。同時,每一個人也應該有新的目標,永遠崇拜英雄,永遠學習英雄,為理想、事業奮斗終身,其樂無窮。這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但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那么一種人,經常感慨、埋怨自己生不逢時、坎坷不平、碌碌無為,于是就模仿楊慎的人生態度,抹殺現實社會中的是非成敗功績,逃避現實中的社會矛盾,瞧不起一切人,單純自我追求和陶醉于個人或家庭的安樂生活。其實,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但不是積極的態度,而是消極的態度,無論對社會還是對自己都是有害的態度。
五、試對該詞的重新填寫及現實意義
正因為自己對該詞有了新的認識,突發其想,何不反其意而改之,闡發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和人生觀呢?于是稍做改動,有了以下《臨江仙·浪花造就英雄》的新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造就英雄。
是非成敗烙心中。
青山依舊在,人世換新容。
今日漁樵心有力,置身秋月春風。
衣寬憔悴喜相逢。
古今多偉業,談笑創崢嶸。
新詞一是強調整個世界包括社會歷史是發展變化的;二是強調社會歷史始終存在是非、美丑、善惡的對立斗爭,其對立斗爭推動歷史發展前進;三是時勢造英雄,這種對立斗爭的具體的實踐中一定會不斷涌現推動歷史發展前進的新的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永遠埋沒不了,永遠銘刻在后人的心中;四是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英雄,當代人民群眾真正掌握科學的理論武器并投身到現實的斗爭實踐中。在艱苦奮斗的實踐中享受其成功的快樂、幸福;五是人民群眾要認真學習、總結、汲取古今中外一切英雄人物偉業、思想、經驗及教訓,最大程度地創造新的更偉大的事業,推動歷史新的發展。
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是錯誤的。士兵的價值不是追逐權力,而是能否在對敵斗爭的戰場上敢于沖鋒陷陣。這句話應該改為:不想當英雄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當今國際國內仍處于兩個階級、兩種勢力的“刀光劍影”、“鼓角錚鳴”的激烈大搏斗中,時勢造英雄,中國共產黨人仍然需要和涌現一大批如革命戰爭年代劉胡蘭、董存瑞、江姐、黃繼光等英雄人物一樣,勇敢戰斗在反復辟斗爭捍衛社會主義江山第一線。但愿每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都能夠成為這樣的英雄。這樣的英雄人物越多,越有助于推動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文/郝貴生,大學教授,紅歌會網專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