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者李侖按:近來,一些持新自由主義觀點的人,打著理論創新的幌子鼓噪顛覆勞動價值論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的歪理邪說,說什么要把企業家才能的特殊貢獻和價值與剝削區分開來,鼓吹企業家(資本家)是勞動者,是按照企業家才能的貢獻(即所謂的“資本家的勞動”)獲取報酬,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剝削。這種打著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幌子來否定勞動價值論的行為,實際上只不過是在用拙劣的經不起推敲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詭辯邏輯來為資本家的剝削涂脂抹粉。這些人幾十年不讀書,一朝拿起馬克思的著作,那可笑做作的模樣,任怎樣偽裝也難以不讓人捧腹。最近看到紅色文化網發布了一些批判錯誤觀點的文章,想起吳易風教授的一篇舊文,頗有些針對性,特此推薦給紅色文化網及其讀者。
現在,不僅有的經濟學家寫文章說,私營企業主是勞動者,是創造價值的勞動者,而且有的私營企業主親自出馬寫文章說,他們是勞動者,是創造價值的勞動者。既然如此,應該如何看待“資本家的勞動”這一問題就有必要在這里說清楚。
這里說的“資本家的勞動”,不是雇傭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所進行的那種勞動。作為處于與雇傭工人對立的地位的資本家,其特征就在于不是自己從事勞動,而是驅使別人勞動,并無償占有別人的剩余勞動。
這里說的“資本家的勞動”,也不是受雇傭的工程師和科技人員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所進行的那種勞動。作為資本家,他們當中即使有的曾經從事過科學技術工作,現在一般說來也已經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去繼續從事這種工作,市場會向企業供給它所需的各種工程技術人員。
這里說的“資本家的勞動”,是指資本家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用他的部分時間從事企業的部分管理工作的活動,即“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
馬克思把資本家和經理嚴格區分開來,認為“有別于資本家的”經理“屬于生產勞動者的范圍”,而資本家則理所當然地被排除在生產勞動者的范圍之外。馬克思時代的英國官方的工廠報告也都把資本家和其他勞動者看做不同的范疇。馬克思寫道:“自然,所有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商品生產的人,從真正的工人到(有別于資本家的)經理、工程師,都屬于生產勞動者的范圍。正因為如此,最近的英國官方工廠報告‘十分明確地’把在工廠和工廠辦事處就業的所有人員,除了工廠主本人以外,全都列入雇傭勞動者的范疇。”[1]
資本家對企業進行管理,包括監督和指揮,使管理成了資本的屬性。與單純的管理者不同,資本家之所以成為管理者,是因為他是資本家。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家所以是資本家,并不是因為他是工業的領導人,相反,他所以成為工業的司令官,因為他是資本家。工業上的最高權力成了資本的屬性。”[2]
資本家的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這種管理是由社會勞動過程的性質產生并屬于社會勞動過程的一種特殊職能;另一方面,這種管理是剝削社會勞動過程的職能。這種管理之所以具有二重性,原因在于被管理的社會生產過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這個過程是制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另一方面,這個過程是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社會勞動過程的聯系和統一,同雇傭工人相對立的規模巨大的生產資料的合理使用,直接生產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的對抗,都產生了監督和指揮的必要性,產生了管理的必要性。這就決定了在資本主義特定發展階段上資本家有必要擔負這種職能。資本家的管理的二重性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正如馬克思所說:“監督和指揮的勞動,只要由對立的性質,由資本對勞動的統治產生,因而為一切以階級對立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共有,那末,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勞動也是直接地和不可分離地同由一切結合的社會勞動交給單個人作為特殊勞動去完成的生產職能,結合在一起的。”[3]
說到這里,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馬克思從來不因為資本家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擔負管理職能而一般地認為資本家是勞動者,馬克思強調的是:資本家進行的這種“勞動”,實質是“他為進行剝削而親自花費必要氣力”;資本家這種“勞動者”,實質“不過是作為資本家的勞動者,即作為對別人勞動的剝削者的勞動者”[4]。
說到這里,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馬克思對把企業主收入說成“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的“工資”的庸俗經濟學觀點始終采取嚴肅的批判態度。說到資本家的監督或管理,這里就有必要弄清楚“監督工資”或“管理工資”。在經濟思想史上,庸俗經濟學家總是力圖混淆企業主收入和監督工資或管理工資。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這種混淆形成和發展的原因:這種混淆“最初是由于利潤超過利息的余額所采取的同利息相對立的形式造成的。由于一種辯護的意圖,即不把利潤解釋為剩余價值即無酬勞動,而把它解釋為資本家自己所做的勞動取得的工資,這種混淆就進一步發展了”[5]。退一步說,即使承認企業主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監督工資”或“管理工資”,這個部分在巨額的企業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不足道的,因而不可能改變企業主收入的剝削性質。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經理階層的形成,監督工資或管理工資越來越具有確定的水平和確定的市場價格,因而可以更準確地計算出這個部分在企業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從而可以更清楚地認識企業主收入的剝削性質。馬克思還研究了資本主義股份制企業中董事和監事的“管理工資”的實質,他指出:“在實際的經理之外并在他們之上,出現了一批董事和監事。對這些董事和監事來說,管理和監督實際上不過是掠奪股東、發財致富的一個借口而已。”[6]
包括監督和指揮在內的資本家的管理,并非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切階段上都始終存在并且都始終不可代替。事實上,只要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包括監督和指揮在內的管理,就無須資本家親自實施了。正像起初資本家在自己的資本數量達到資本主義生產所需最低限額時就擺脫體力勞動一樣,當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資本家就可以把直接監督工人的職能交給特種雇傭工人去完成;當企業發展到相當規模時,資本家就可以把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交給雇來的經理們去完成,只是他本人這時還要對這些經理們進行某種管理;在企業規模進一步發展時,資本家就可以把管理這些經理們的職能交給雇來的總經理去完成;當資本所有權和資本使用權分離時,資本家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處于再生產過程外的貨幣資本家,一部分是處于再生產過程內的職能資本家。這時,如果說處于再生產過程內的職能資本家還有存在的必要的話,那么處于再生產過程外的貨幣資本家已經成為單純的資本所有者,即單純的食利者,他們對于資本主義生產來說將成為多余的人;當資本主義企業采取股份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式時,資本所有權和資本使用權進一步分離,這時不僅資本所有者轉化為單純的資本所有者,即單純的食利者,而且職能資本家已經可以被單純的經理,即別人的資本的管理者所取代,這時資本所有者即貨幣資本家和資本使用者即職能資本家都將成為多余的人,因為他們都已經成為同再生產過程完全無關的人。
歷史的辯證法就是這樣,資本主義的發展會使資本家被認為是多余的人,就像大地主被資本家認為是多余的人一樣。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14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69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V卷,4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V卷,435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V卷,437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V卷,438頁。
(本文原載吳易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吳易風文集 第九卷 經濟學界意見分歧與新自由主義》)